可以看出,道路項目LID 開發成本較高的部分在于場地準備和景觀美化。而其他部分的費用均低于傳統開發方案。總體而言,LID方案還是有約25%的成本優勢。更多LID方案建設成本減少案例如下所示:
1、紐貝里市(Newberry)社區項目
該項目涉及250英畝(約101公頃)的土地。項目原有的雨水管理方案為傳統的管道-水池方案,該方案需要34英畝的土地空間作為蓄留池。而重新設計的LID方案則使用綠色雨道連接大部分綠地和生物蓄留淺池,節省了很大的空間。LID方案的綠色區域共55英畝,其中33英畝的區域同時具有社區休閑娛樂和雨水下滲的功能。由于場地平整及管道鋪設工程量和設施量的減少,LID方案較原有方案花費減少了290萬美元。
2、布雷登頓市(Bradenton)道路重開發項目
該項目內容為翻修和擴建一條1.25英里的現有帶路。此前該道路的降雨未經處理直接流入臨近的一處河口,但當地環境管理部門要求流入河口地表徑流必須經過處理。因此,在2008年,一個傳統污水處理系統的改造設計被提出。但由于道路范圍內可供改造用的面積非常有限,加入傳統系統的管道和池體需要額外的設施搬移成本。而2010年提出的LID方案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該方案改造道路現有的人行道和自行車道,通過建設一條生態溝對雨水進行滲入和儲存。根據兩個方案的資料,LID方案在路堤建設、場地準備兩方面成本高于傳統方案,但在土方挖掘和管道建設方面有較大成本優勢。綜合來算,LID總造價節約近20萬美元,建設成本降低12%。
綜合全部案例,LID方案較傳統開發方案約有15~80%的建設總費用降低,這主要源于對場地的保護性開發思路下更少或更簡單的工程量,更短的排水管道,更少的場地平整費用,減少的清理和除植被費用等。可見,LID開發在項目建設階段就具有明顯的成本節約優勢。
運行階段效益分析
廣義上,LID項目運行所帶來的各類收益都可能帶來經濟效益。但在實際計算中,一般重點計算比較容易轉化為經濟效益的雨水利用帶來的直接收益:包括滲透補充地下水收益、因消除污染而減少的社會損失、節省城市排水設施運行費用、因防洪作用降低城市河湖改造費用等。
滲透補充地下水收益指由于 LID 措施的實施,通過增滲作用,截留雨水入滲回補地下水所帶來的收益。這部分收益較為直觀,一般以雨水徑流減少量和單位徑流減少收益計算。對于單位徑流減少收益,美國一般以森林協會的一項全國性研究結果作為計算依據:該研究指出,1立方英尺(0.028m3)的雨水收集將帶來2美元的經濟效益(該標準考慮長期生態效益,因此標準較高)。在我國,一般以水價,或解決城市缺水的單位投資額作為單位水留存的收益標準。
由于LID系統具有一定的污染去除作用,因而消除污染而減少的社會損失也是其運行收益之一。全球廣泛使用的環境投入產出比為 1:3,因LID通常不包括污泥的處理,故多以1:1~1.5作為環境治理投入的經濟效益標準。若結合相應的排污費作為污染治理投入金額,則可將因消除污染而減少的社會損失計算出來。按排污費為1元/m3計算,LID項目實現的污染去除效益約為 1~1.5元/ m3。
LID措施減少雨水徑流,客觀上可有效減少向市政管網排放的雨水量,降低城市排水設施運行壓力,從而節約相應的維護費用。按每立方米水的管網運行費用為 0.08元/m3的經驗數據計算,LID措施每留存1m3雨水,即可創造0.08元的經濟效益。
由于LID措施的實施,可有效減少匯水區域的雨水外排流量,從而減輕河道行洪壓力,進而節省數目可觀的河道整治和拓寬費用。以北京市某雨水花園項目的經濟測算為例,規劃市區內通惠河、涼水河、壩河與清河的河道總長度為355.8km,如果按照通常的河道拓寬費用2000萬元/km2計算,總的拓寬費用為71.16億元。按照規劃市區1040km2分攤,則每公頃為6.84萬元。假定河湖改擴建周期為15年,則一個匯水面積10000m2的雨水花園可降低城市河湖改擴建費用為4560元。
綜合來看,LID項目在運營階段也可通過截留、凈化雨水創造可觀的收益,結合各項收益的分別估算,可得出總經濟收益在33元/m3左右。當然,在某些項目中,LID措施可能會導致運營成本有所增加,但一般而言,LID開發措施的運營收益還是高于成本的。
結論
通過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案例的經濟評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僅僅從經濟角度,LID規劃方案較傳統方案通常更加物有所值。如果加上其他的非量化收益,LID開發理念對城市的運行有著不菲的正效應——這筆賬應該最終還是劃算的。但也必須看到,海綿城市規劃和舉措之正效應的實現,實際是需要一系列前提條件作為保證的。這包括詳實的基礎數據和設計工具,包括標準化的設計指導手冊,也包括科學的對項目收益的價值評估體系。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的開端熱鬧無比,但最為重要的,還要看幾年乃至更多年后的實際收效。環保,畢竟是一項講究以結果為導向的事業。
小貼士:LID 低影響開發技術
LID 英文的全稱是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20世紀90年代末發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處理技術,旨在通過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來達到對暴雨所產生的徑流和污染的控制,使開發地區盡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環。
LID 低影響開發是一種可輕松實現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態技術體系,其關鍵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凈化、就近利用或回補地下水。主要包含:生態植草溝、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綠色屋頂、地下蓄滲、透水路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