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在新安江流域實施全國首個跨省生態補償試點后,我省將經驗復制到省內跨市流域,去年首個省級層面的生態補償落子大別山。記者5月18日從省環保廳、合肥市、六安市等方面獲悉,根據跨市界考核斷面水質監測結果,補償指數小于1,下游合肥市將補償資金4000萬元撥付給六安市。
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承擔”的原則,我省于2014年出臺《安徽省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辦法》,在合肥市、六安市和岳西縣啟動實施。從當年起,省級設立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資金2億元,其中省財政出資1.2億元,合肥市出資0.4億元,六安市出資0.4億元。省財政1.2億元分配到六安市1.18億元、岳西縣200萬元。
參照新安江流域“億元對賭水質”的設計,合肥六安兩市以淠河總干渠羅管閘為跨市界考核斷面,若年度水質達到考核標準,下游合肥市將0.4億元撥付六安市,否則相反。
首個實施年度,誰是補償責任主體?省環保廳、省財政廳出具的水質監測函“一錘定音”,根據2014年羅管閘省控斷面監測數據測算,補償指數小于1,合肥市補償六安市。
記者從相關方面獲悉,目前補償資金已撥付完成。根據省財政廳、省環保廳今年4月印發的補償資金管理辦法,資金實行項目化管理,使用范圍為六大方面,分別是制訂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規劃、監測預警等環保能力建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垃圾處置設施建設、工業點源治理項目、生態修復工程。
生態補償機制是生態文明制度的一種創新,流域上游一般是貧困山區,擔負著保護水源生態的重任,放棄許多發展機會。“大別山區水庫,是下游千萬畝良田和大中城市的水源地,實施生態補償將有助于更好地保護,我們將以水污染治理為重點,保護和改善水環境。”六安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