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里下河地區的海安境內水網密布,擁有大小河流4000多條,曾以“三塘十景”遠近聞名,“池畔泉甘鷗自浴,洲邊亭圮鷺猶翔”是其美麗寫照。然而,近年來,由于多種原因,全縣河道水環境形勢不容樂觀,縣領導在走訪聯系點時,群眾對此紛紛“訴苦”。
“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水環境為代價,要讓百姓享受現代生活時留住兒時記憶。”海安縣委、縣政府決定從2014年起到2017年,用三年時間大力實施“清水工程”,并以“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為尚方寶劍,堅決向污染宣戰,打響聲勢浩大的治水戰役,繪就“夢里水鄉”的生態圖畫,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建設環境優美主城區
水,一個城市的靈魂。海安的生態文明建設,從治理污染起航,縣政府成立了由縣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政府辦、環保局、住建局、水利局、財政局等部門和各區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全縣清水工程領導組。領導組辦公室設在縣環保局,由縣環保局局長丁國祥擔任辦公室主任,負責協調指揮日常工作。
海安縣實施“清水工程”注重強化部門協作配合,健全上下聯動、各方配合的聯動機制,實行建管并舉、長效管理的工作機制,創新聯合執法、嚴厲查處的執法機制,并將清水工程列入各區鎮和各相關部門的年度目標績效考核責任書,作為全縣“月月看、家家到”活動視察內容。
“清水工程建設關鍵在于‘清’,相關部門和區鎮要嚴格堅持‘水清、河通、無雜物’這一基本要求,該縣加快排污管網、河道清淤等治理項目建設,加強水資源、水污染監督執法。”縣委書記陸衛東在調研時說,“實施清水工程是建設生態文明、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現實需要。”
海安縣結合排水專項規劃,制定了城區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和河道整治方案,實施城北污水處理廠主干管網建設,做好恒澤、鷹泰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延伸工作。同時,對城區嚴重污染的河道如老通揚運河、紅光河、立新河等實施污水截流工程,進行河道清淤整治,并加強縣城區生態補水力度,實行每半個月換水一次,確保縣城區河道水系通暢,將主城區四河七岸建成生態帶。
建設生態宜居新城區
河道,一座城市的“血脈”。清水工程,就是要讓河面更清澈,河道更暢通,河面更整潔。海安縣清水辦主任、縣環保局局長丁國祥說,清水工程中全縣實現“一河一檔,一河一長,一河一員,一河一策”。為了解決城市規劃控制區河網功能衰減、水環境惡化的突出問題,海安縣著力推進以河道疏浚、水系溝通、截污治污等為主要內容的清水工程。
海安縣城市規劃控制區東起沈海高速、風景河,西至204國道,南起啟揚高速,北至寧啟鐵路、353省道的非核心城區的城市規劃區域。城市規劃控制區清水工程堅持河道清淤整治、排污管網建設和全面科學管理“三位一體”綜合治理。
為解決污染,發揮其引排作用,全縣對77條主要河道進行全面疏浚,新建閘12座、閘站8座、路下涵20座;分期規劃建設所需排污管網體系,實現對區內污水全面集中收集,再經集中處理后達標排放,徹底解決工業及生產生活污水直排現象;對重點區域河道水位全部實行可控可調,河道全面推行“河長制”,充分利用河道水體資源,實現“以河養河”生態保潔。
通過對城市規劃控制區清水工程實施,全面恢復河網引排功能,解決河水惡化問題,營造優美宜居的水生態環境。去年,環保部環評司副司長牟廣豐、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夏青等領導、專家及省、市相關單位負責人一行20余人,實地勘查海安開發區清水工程示范點,給予高度評價。
建設風光秀美新農村
“縣里決策花三年時間,讓農村的河流全部溝通、水清、無雜物,還能養魚,我俫老百姓舉雙手贊成。”雅周鎮村民楊輝興奮地說。去年,他已在承包的河段投放1.5萬尾魚苗。全長1500米的通雅河,經過清理后成了最高標準的“示范河”。
百姓對水環境改善的迫切需求,就是黨委、政府工作重點。海安縣環保局負責全縣農村清水工程,組織實施清水工程示范鎮(區)村創建驗收,做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考核,加強沿河水環境督查,做好水質監測,及時查處違法排污行為。縣環保局局長丁國祥兼任農村清水工程組組長。
海安縣地處里下河地區,溝河港汊多,清水工程中,攻堅克難,始終堅持“水清、河通、無雜物”“能養魚”、“坡綠”分檔要求,開展“整潔河、標準河、示范河”和“達標村、示范村”及“達標鎮、示范鎮”創建,成果斐然。曲塘鎮就是一個精彩縮影,為保留河道原有風貌,該鎮堅持不動用挖土機,本著“生態自然、景美岸綠”理念進行人工清淤、生態護坡。如今,這里河水清澈,綠樹成蔭,鷗鷺成群,叫響了“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的品牌。
“一枝獨秀不是春”。去年底,該縣高新區營溪村村民集體分魚過年。全村實施了清水工程5.5公里,形成了“人人管護、戶戶受益”的生態保潔模式,為海安入圍全國首批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創新試點縣做出了貢獻。同樣,在白甸鎮官垛村,這里每年生產水產品1000多噸,承包戶有1200萬元的受益,成為南通市河溝養殖示范村,并連續成功舉辦了三屆捕魚節。
能不能養魚是檢驗清水工程成效的最直接標準,能不能帶來民富村美是實施清水工程的目的所在,面對群眾的新期盼、新要求,海安縣深入持久推進“以河養河”工程,達到村民增收,河道管護到位,“水清岸綠、經濟生態”的目標;大力實施農村污水管網建設,全面擴大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范圍;加快城鎮集中居住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置, 實現城鎮集中居住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站全覆蓋。
“問題在河里,根子在岸上。”丁國祥局長介紹說,海安作為全國畜禽養殖大縣,畜禽糞便成為河道主要污染源,為此,縣里先后投入3800萬元,建立5個畜禽糞便處理中心,3200個蓄糞池,大力推行沼氣工程、生態健康養殖和培育有機肥加工企業等工程,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100%。全縣杜絕畜禽養殖糞便直排入河現象,發現后對所在區鎮當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一票否決”,這一做法得到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
為了打造讓百姓滿意的“環境優美、生態文明、社會和諧”的新海安,海安縣建立健全“農戶收集、鎮村清運、集中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清運和集中處理機制,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的行政村覆蓋率達100%,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嚴禁將垃圾倒入河塘內,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并完善了“五位一體”管理機制及有獎舉報的獎勵機制。去年,省環保廳、住建廳、水利廳等單位領導對海安村莊環境整治進行全域性考核驗收,對海安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給予高度評價,要求周邊縣市學習海安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的先進做法。
建設生態宜業新海安
近日,海安環保衛士在開發區明察暗訪時欣喜看到,通潤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位于紅星河的排水口處,河水清澈透明,數人在岸邊悠然垂釣。在海安,“生態經濟”不再是概念符號,它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引擎。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為了進一步推進工業企業污染防治戰,海安嚴格按照《江蘇省生態規劃紅線區域保護規劃》、《海安縣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和省市減排工作要求,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升級,抬高環境準入門檻,禁止新建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消耗型項目,削減入河污染物排放量。
縣環保局連續舉行環保執法“亮劍行動”,著力加強對化工、鋼鐵、紡織、電鍍、造紙、鉛灰等重污染行業污染源的現場監管,對排污企業實施現場隨機抽查。按照“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接受招待”的三不要求,檢查人員直接到現場檢查取證,提出整改、限改要求。在全縣范圍內對化工、印染、電鍍等重點污染源生產企業實施專項整治,使其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堅決關停。
通過強勢推進工業、服務業污染治理工程,取得顯著成效。去年以來,全縣7家印染企業中水回用工程投入運行,每年可減排化學需氧量405噸,節水400萬噸;全縣27家印染企業全面實施廢水提標改造工程,可減排化學需氧量345噸;精細化工園所有化工企業和位于高新區豐產河沿線的印染企業全部實施了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經預處理后進入污水處理廠;圍繞清水工程建設項目,加強對地表水環境質量的監測,及時掌握水質變化動態……
為了打造“水清流暢、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的清水走廊,海安縣先后關停9家蓄電池生產企業、22家鉛灰作坊等,先后配備河長521名,河道保潔員767名,丁國祥局長為此算了三筆賬:算好經濟賬,海安縣城內通揚、通榆兩大河流由去年1月份補償下游縣市109萬元,至年終已變為受償超280萬元,一正一反將近400萬元;算好生態賬,老百姓喝不上干凈的水,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地方政府交出的經濟發展政績單再輝煌,老百姓也不買賬;算好民心賬,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百姓幸福生活的前提,實施清水工程造福百姓,得到了百姓交口稱贊。
目前,海安已有1796條多等級河道80%通過整潔河驗收,呈現出一幅幅“水質量提高、水循環正常、水安全保障、水生態良好、水景觀優美”的生態水景,成為海安對外展示形象的靚麗名片,這將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國家生態縣建設成果,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海安繼續成為蘇中蘇北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