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全國人大環資委貫徹實施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情況交流座談會上,一些地方人大指出水污染防治法中排污許可制度、水環境監測制度以及地下水保護相關規定的不足,并提出具體建議。
排污許可制度難以真正落實
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條規定,國家實行排污許可制度。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工業廢水和醫療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規定應當取得排污許可證方可排放的廢水、污水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取得排污許可證;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運營單位,也應當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污許可的具體辦法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規定。同時還規定,禁止企業事業單位無排污許可證或者違反排污許可證的規定向水體排放前款規定的廢水、污水。
黑龍江省人大城建環保委指出,雖然法條規定了實行排污許可制度,但排污許可的具體辦法和實施步驟還沒有制定出臺。建議加快制定出臺排污許可證管理條例,對發證范圍、許可內容、排污量的核定、發證后的監管以及排污許可制度與其他環境管理制度的有效銜接等方面作出詳細規定。
同樣針對排污許可相關規定的缺失,廣東省人大環資委建議,應刪除第二十條第二款中“排污許可證的具體辦法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規定”的條款。理由是,自2008年新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施行以來,國家一直沒有出臺排污許可證的有關規定,如不刪除該項規定,地方立法將無權就實施排污許可證的具體辦法和實施步驟作出規定,排污許可制度得不到真正的落實。
四川省人大城建環資委建議強化排污許可制度。將第二十條修改為: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廢水、污水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水環境容量和國家或地方排放標準確定其排放技術、排放限度和排放標準,發放排污許可證。
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運營單位,也應當取得排污許可證。
排污許可的具體辦法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規定;排污許可的實施程序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禁止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無排污許可證或者違反排污許可證的規定向水體排放廢水、污水。
按照國務院《進一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相關要求,部分省市已經開展了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云南省人大常委會環資工委指出,由于定價機制的不完善,各地排污權有償使用定價方法和依據不夠清晰明確,有償使用價格、有償使用年限不均衡等問題較為突出。建議修訂水污染防治法時,增加排污權交易管理內容,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
明確社會化監測機構法律地位
監測數據是環境質量評價和管理的依據。根據現行水污染防治法規定,國家應建立水環境質量監測和水污染物排放監測制度。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制定水環境監測規范,統一發布國家水環境狀況信息,會同國務院水行政等部門組織監測網絡。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流域水體的使用功能以及有關地區的經濟、技術條件,確定該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的省界水體適用的水環境質量標準,報國務院批準后施行。
對此,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環資城建委指出,水污染防治法雖作出上述規定,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環保部門與水利部門確定的水質監測斷面點位、采樣時間等不同,省界水體的水質監測數據差別較大,同一地區、同一流域不同部門公布的監測數據不同,環境質量評價不一。因此,建議進一步完善環境監測制度,來保障監測數據和環境質量評價的統一。
云南省人大常委會環資工委認為,應在水污染防治法中增加建立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內容。建議將該法第二十五條修改為:國家建立水環境質量監測和水污染物排放監測制度。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制定水環境監測規范,統一發布國家水環境狀況信息,建立監測數據共享機制,會同國務院水行政等部門組織監測網絡。
“水污染防治法應增加實行水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建立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評價體系的內容。”安徽省人大城建環資委建議,對區域或流域達不到水環境功能區水質目標的,有關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暫停審批新、擴、改建排放水污染物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吉林省人大環資委建議修訂水污染防治法時,明確將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納入環保部門監管范圍。他們認為,環境監測社會化是傳統行政監測發展滿足不了快速增長的社會需求所致。盡管環保部近幾年開展了環境監測社會化改革試點工作,但由于法律依據不充分,地方環保部門很難放開試點。建議明確社會化監測機構開展水環境質量及水污染物排放監測的法律地位,并將其納入環保部門監管范圍。
地下水保護缺乏有效協調機制
水污染防治法第二條明確將地下水納入水污染防治范疇。但多個地方人大都指出,現行法律只提出了地下水保護的一般原則,既沒有具體明確地下水環境保護的責任劃分,也缺乏地下水環境保護的具體內容。
“目前,我國的地下水管理與保護涉及多個部門,各管理部門的管理權限不僅有交叉重復的地方,而且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責任分工也不明確,各管理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綜合協調機制,人為地將一種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割裂開來,造成多頭管理,使得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監管責任無法明確。”山東省人大城建環資委指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環資工委認為,我國地下水資源目前存在多頭管理、混亂無序的狀況,致使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管理形成“兩張皮”,造成人人管、人人又不管的局面。“我區因開荒和對石油等資源的開采利用,造成地下水超采和嚴重污染,監管也存在較大難度。”該委員會建議,對地下水保護與污染防治的統一主管部門和具體措施進一步予以明確。
安徽省人大城建環資委建議要完善地下水環境保護制度。地下水管理與保護涉及多個部門,監督管理的責任分工也不明確,缺乏有效的綜合協調機制,建議明確地下水的管理與保護的責任部門,做到權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