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雨污水分流后,金雞嶺大橋河段變清澈。
三亞目前正在推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工作,要求把“三嚴三實”的學習教育與工作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當前,三亞的工作重點就是城市“雙修”,目前已制定了行動方案,給出了推進的目標和時間表。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琦表示要“舉全市之力推進城市‘雙修’”,要求領導干部把“三嚴三實”結合到城市“雙修”的工作中,以“三嚴三實”的作風推動城市“雙修”早日取得成效!
本報不定期推出“踐行‘三嚴三實’,推進城市‘雙修’”系列報道,跟蹤城市“雙修”進程,為城市“雙修”工作加油助威。今日推出第六篇《城市治污先從地下做起》,敬請讀者關注。
因早期城市污水雨水管道建設標準較低,三亞老城區采用雨污水合流的排水模式,加上市區排水系統建設年代久遠,承載能力遠不能適應城市發展需求,如今在汛期有些路段內澇嚴重,對城市環境造成污染。根據國家住建部提出的5年完成雨污水分流改造的重大任務,三亞將持續推進雨污分流建設,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力爭今年10月底前完成全市剩余的14個排河口整治,年底完成主城區雨污水收集排放系統工程。
A
城市積弊
雨污合流致水環境受到嚴重污染
深埋于地下的城市排水管網,如同一個人的血脈,雨污能否“各暢其流”,直接關系到城市的健康發展。
伴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步伐,三亞的城市規模快速擴展,外來游客和人口逐年倍增,三亞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每年接待上千萬游客的著名旅游城市。然而,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三亞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問題。因市區排水系統建設年代久遠,承載能力遠不能適應需求,在汛期有些路段內澇嚴重,對環境造成污染。究其根源,舊城區的雨污合流排水是“病根”之一,雨污水“合流同污”給城市水環境帶來不能承受之重,給城市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根據三亞的城市“雙修”總體方案,相關部門提出了一系列水環境改善方案:實現舊城區雨污分流、加快污水管網建設、提高污水處理廠標準……意在從源頭解決長期存在的污水入河難題。這一工程也是落實國家住建部提出的5年完成雨污水分流改造的重大項目。
B
8個月奮戰
主城區雨污水分流主管網基本建成
時間回到2012年1月,省委書記羅保銘在三亞調研時發現,三亞灣龍興酒店段存在污水外冒、排海等現象,當場提出整改雨污水管道排放及內澇的問題。
三亞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立即實施城市雨污水分流改造項目,該項目被列為當年省市重點工程、一號民生工程、市長工程。項目從2013年4月進場,經過8個月的攻堅克難圓滿完工。項目涉及新城路、三亞灣路、海虹路、金雞嶺路、鳳凰路、春園路等11條市區主干道,工程建設雨污水管道110余公里,極大提升了雨污水的收集、處理能力。
雨污水分流改造工程效果如何?6月2日上午,記者來到三亞灣龍興酒店段的出水口。該出水口離海邊不到30米,隱藏在沙灘上的植被中,周邊灌木林茂盛生長,既看不到污水直接往海里排,也聞不到污水的異味。而就在原出水口的位置,新建了兩個混凝土井將出水口封死。
“出水口被封死了,那污水往哪里排?”記者問。市政維護應急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三亞灣路沿線新建了一條雨水管和污水管,龍興酒店段的污水經過截流后,全部流入新建的污水管網中,徹底改變以往污水通過“直腸式”排入海里。也就是說,通過截留、引流和封堵后,從周邊酒店排出來的污水不再流向海里,而是直接引入新建的污水管網中,統一收集。
“經過改造后效果還是很明顯的。”該工作人員介紹,雨污水分流改造前,三亞灣沿線冒出黑水的出水口遠不止一個,污水直接從出水口排入海中,形成一條污水溝,從灌木叢中一直蔓延到沙灘上,有些已經布滿了青苔,散發出陣陣惡臭,而管道周圍的石頭呈灰綠色以及深綠色,周圍的海水渾濁,并有明顯臭味,市民和游客路過沙灘時都是掩鼻而過。記者了解到,在改造過程中,工作人員全面排查雨污水分流管網,對一灣兩河13處排放口進行了截流、引流、封堵,有效控制了未經處理的雨污水向一灣兩河隨意排放。
經過努力,三亞雨污水分流主管網已基本建成,初步改善建設區域排水系統,有效解決路面積水、城區內澇現象。三亞主城區的污水按片區分別向紅沙污水處理廠、三亞灣新城污水處理廠輸送。雨水收集后經雨水管道就近排入河流,污水收集后經污水管道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后實現二次利用,有效解決了污水亂排造成內河、近海污染問題,起到凈化環境的作用。
C
經受臺風考驗城市內澇減少
雨污分流工程初顯威力
100多年前,作家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寫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每當雨季來臨,暴雨不斷,“城市的良心”便不得不經常接受考驗。往年,三亞下雨情況達到中雨,三亞6個內澇點(榆亞大道城市酒店段、鳳凰路瑞海花園至水晶宮段、金雞嶺路置業小區段、迎賓路吉陽區政府門口段,海月廣場、友誼路口)便一發不可收拾,情況嚴重時甚至造成短暫的交通堵塞。三亞灣海月廣場曾是市區積水頑疾點,在雨污水分流前,海月廣場附近部分路段每逢大雨就會“汪洋一片”,積水深度可達幾十公分,若要將雨水全部排完,至少需要3個小時以上。而這些現象,在實施雨污水分流改造之后幾乎沒有再看到。
而最能體現雨污水分流成效的是臺風。改造之前,幾乎每次臺風都能造成城市內澇。而在去年,超強臺風“威馬遜”雖然帶給三亞強降雨,卻未造成三亞內澇現象。市民紛紛反映,強降雨后的三亞未出現往年大面積積水、內澇情況,相反道路排水十分通暢。“威馬遜”的不期而遇,見證著三亞雨污水分流改造后,道路排水系統的日趨完善與成熟。
D
主城區雨污水收集排放工程已啟動
將徹底解決城市雨污混排問題
據了解,雨污水主管網雖然已經覆蓋了中心城區,但還沒有完善污水支管、預留井、泵站等配套設施的建設,部分新舊管網尚未連接通。另一方面,目前我市農村污水處理模式相對獨立,沒有直接接入市政大管網,導致部分農村地區污水亂排亂放和污水排河現象。
眾所周知,雨污分流是一種排水體制,是將雨水和污水分開,各用一條管道輸送進行排放或后續處理的排污方式。水環境治理既是系統工程,又是長期工程。而這項工程的整治偏偏又“急不得”:雨污管網遍布三亞主城區的主干道,涉及施工面較廣、范圍大,且部分支管經長期使用腐朽老化導致施工時需在污水當中進行,給施工造成極大挑戰;同時建設過程需破路施工,加上車流量較大及地下管網錯綜復雜,施工過程對市民生活影響較大,同時也給城市交通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擁堵壓力。
為完善主城區的雨污水收集和排放系統,最終實現主城區的雨污分流規范排放,主城區雨污水收集排放系統工程已經啟動,包括主城區幾個內澇點建設和主城區雨污水收集排放系統工程。工程將對區域沿線污水進行統一收集、處理,對雨水管道進行清淤、疏通,對流入雨水管道的污水進行截流,徹底解決困擾三亞許久的雨污混排等問題。
E
年底將完成主城區治污工程
有效改善一灣兩河水質
根據部署,三亞今年將持續推進雨污分流建設,完善污水處理設施,下一階段,我市將繼續通過完善管網、路網建設,配套雨污水設施,進一步加強對一灣兩河的水環境整治,將繼續新建雨水管道33.2公里、污水管道56.4公里、污水提升泵站4座。
推進團結街、南邊海路、鳳凰路、河東路等21個收集系統及4座污水提升泵站的建設,計劃將物業小區、巷道、公園等區域的雨污水舊管道及支管線接入已建成的主管網系統中,健全三亞市各區域的雨水、污水收集井,將城市背街小巷的雨水和污水分開收集、處理。對全市物業小區、商業區等地下管網統一改造,建立雨污水主管,對建設區域內的雨污水分開收集,通過其排放口進行排放。
計劃完成區巷支管、支路支管接入主管共計約32.5公里。對排水能力不足的地段的雨水口進行改造;為方便街坊雨污水支管的接入,除在規劃路口預留雨、污水管道外,管道每隔約100米預留街坊預留井;對開發成熟的路段,根據現狀排水口位置設置支管。
按照三亞城市“雙修”工作的時間節點安排,我市已經提出城市水環境改善目標,將在年底前完成主城區雨污水收集排放系統工程,徹底實現雨污分流,各暢其流,實現城區看不到污水、聞不到異味。在接下來一段時間,三亞將舉全市之力,市公安、執法、水務、住建、環保等部門將形成合力,向內河污染宣戰,完善升級管網設施,擴大污水收集覆蓋范圍,合理安排各污水處理廠收集區域,計劃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全市剩余的14個排河口整治,11月前完成主城區21處收集排放點建設,至年底完成主城區雨污水收集排放系統工程,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大幅度提升一灣兩河的水質清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