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雨即澇,逢干則旱——為破解水生態與城市發展失衡這一普遍性難題,我市近期在漳河新區試點海綿城市建設,探索通過山水、綠地、建筑、工程的均衡布局和有機融合,變“工程治水”為“生態治水”,促進城市順暢“吐納呼吸”。
為何要建海綿城市
變“包袱”為“財富”
近年來,廣州、杭州、北京等城市頻繁遭遇強暴雨襲擊,引發嚴重內澇,可說是“逢雨必澇,遇澇則癱”。2011年,“到武漢看海”成了流行詞;2012年,北京“7·21”大雨讓77位市民失去生命……
城市發生內澇,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統落后于城市建設,但從根源上說,是建設和建筑改變了地表徑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網的負擔。傳統的市政“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順暢”的模式,實際上忽略了雨水的循環利用。實際上,可以通過“滲、滯、蓄、凈、用、排”,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統籌解決城市內澇、雨水資源化利用等多個問題。經驗表明,在正常的氣候條件下,典型“海綿城市”可以截留80%以上的雨水。
因此,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外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城鎮排水防澇系統的建設理念將發生徹底轉變。根據該指南,今后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組織排水。
漳河水庫是我市生產、生活的唯一水源。近年來,荊門持續干旱,漳河水庫多次跌破死水位,城市用水受到極大威脅。建設海綿城市,能有效綜合利用水資源,緩解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水資源短缺問題,保障我市用水安全。
我市在創建海綿城市方面還有它的獨特優勢:例如天然的地理優勢,漳河新區依山靠湖,漳河水庫被評為國家濕地公園,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示范區年均降雨量為970mm,年平均氣溫在16.1℃—16.4℃之間,十分有利于低影響技術措施的運行、管理和維護。示范區綠地面積占建設用地的20.8%,大量的綠地為城市建設提供了天然“海綿”。
近年來,我市在海綿城市創建方面已經做了很多準備工作,例如編制完成漳河新區總體規劃和漳河水庫“三圈”范圍線規劃、道路、給排水等31項規劃,制定出臺荊門市低影響開發控制和雨水綜合利用建設管理辦法、規劃設計導則等文件,為海綿城市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我市還先后與中國建科院、清華規劃院、武大規劃院、華科大規劃院、深圳建科院、武漢市政院、北京泰寧雨水等國內一流的專業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展開富有成效的深度合作,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如何建設海綿城市
生態優先 低影響開發
建設海綿城市,歸根結底是要恢復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環。這需要保護好河塘溝渠濕地等城市內原有的自然水系,維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合理建設一些公園、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設施,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鋪裝材料,并增加城市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等可透水地面。
今年1月,我市已全面啟動海綿城市建設,并確定漳河新區北片區為荊門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示范區,示范區總面積約17.24km2,規劃人口19萬人。對示范區的建設將來會從以下幾步走:
第一步:設置海綿型下墊面
源頭控制
將雨水留在綠色屋頂,透水鋪裝等海綿型下墊面
第二步:設置低影響調蓄容積
消減洪峰 控制污染
將無法入滲的雨水滯留在雨水花園、生物滯留地、下凹綠地等措施中
第三步:設置強制調蓄容積
雨水價值最大化
將低影響手段消納的雨水進入強制調蓄措施,既調蓄又回用
第四步:設置超標雨水排放通道
最后一道防線
對低影響設施及城市排水管網無法承擔的超標雨水,規劃合理的超標雨水排放通道
大眾共同參與
對于海綿城市的創建,我市制定出了一個目標:依據我市獨有的優勢,以海綿城市為支撐,把新區建成高品質的宜居新城,提升城市品位。
海綿城市的規劃與建設,政府能推動的是一部分,公眾參與的部分遠比想象中更多——節約用水,將雨水、洗衣洗澡水和生活雜用水等污染程度較輕的水經簡單處理后用來沖廁所;洗菜的水用來澆花;植樹時每棵樹的樹坑低于路面0.3米;洗車水循環利用;在廁所里裝一個節水裝置……
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實現城市、人、水的協調發展,我們期待著海綿城市建設成功,更希望我們生活的荊城更加潤澤、美麗!
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簡單來說就是將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統的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讓城市像一塊海綿一樣,下大雨時就吸水,干旱時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來,以有效地防止出現城市內澇。
海綿城市是一種新型的城市建設理念。現在所說的海綿城市,原來也被稱之為“低影響開發”——在自然地上的房屋建筑,修房之前雨水徑流量不發生太大變化。通過滲透、過濾、儲存、蒸發和滯留等設施,讓水文條件盡量不受到開發的影響,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紀90年代提出并應用,是一種新的雨水管理思想與技術體系。
海綿城市突破了傳統的“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以建筑與小區、綠地與廣場、城市道路、城市水系等各種城市基礎設施作為載體,充分考慮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行和城市水安全的問題、水文條件的差異性、規劃指標及項目操作的可行性,并綜合利用"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的技術,構建起新型的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
低影響開發,意味著大規模的投資和改造,曾被忽視。當城市內澇、水資源匱乏等大城市病越發暴露的時候,管理水資源,使其回復自然循環的過程,已經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