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記者從自治區人大環資委舉辦的環保世紀行記者培訓班活動中了解到,今年1~5月,廣西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總體良好,同比有所好轉,但是,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主要污染要素為無機氮、石油類和活性磷酸鹽
1 近岸清潔海域“縮水”
6月23日,2015年廣西環保世紀行宣傳活動在欽州市三娘灣啟動。今年廣西環保世紀行宣傳活動繼續以“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廣西”為主題,重點宣傳廣西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據了解,廣西北部灣海域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岸線總長1628.59公里,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潔海、凈海”之一。與全國其他10個沿海省(區、市)相比,我區近岸海域環境質量較好(以22個國控監測點位計),2009年以來的6年間,有4年排名第二,僅次于海南;1年(2010年)排名第三,次于海南和山東;1年(2011年)排名第四,次于海南和河北。
自《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實施以來,北部灣經濟區城市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給廣西北部灣海域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環境問題及生態破壞現象漸現端倪。如:海水質量有所下降,個別重點海域環境容量不能滿足遠期經濟發展的需要。2009年以來,廣西近岸清潔和較清潔海域面積正在“縮水”,茅尾海、廉州灣重度污染海域面積正在擴大,防城港西灣局部海域水質由輕度污染向中度污染轉變,廣西海域海水質量正在下降,逐步逼近良好水平下限。
此外,海水中浮游植物異常增殖現象呈現出發生范圍大、持續時間長、影響程度加大的趨勢,赤潮/綠潮隱患明顯增多。2010年起,北海市廉州灣海域、銀灘海域每年冬季春季都爆發規模不等的綠潮。2013年廉州灣、欽州灣、三娘灣、防城港西灣、北侖河口附近海域共發生12起由藻類異常增殖引起的PH、溶解氧及葉綠素同步升高的水質異常現象,北侖河口附近海域出現了“魚浮頭”現象。2014年1~3月,廉州灣和鐵山港局部海域、2014年12月中旬至今年1月,欽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的近岸局部海域出現球形棕囊藻異常增殖現象,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前所未有,海水一片棕紅,對旅游業、漁業及工業用水產生了明顯影響。
2 三大污染物影響水質
據對近岸海域各主要監測要素評價,主要污染要素為無機氮、石油類和活性磷酸鹽。
夏季,無機氮污染整體較嚴重,欽州灣、北侖河口部分海域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春季和秋季情況稍好,大部分海域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但茅尾海和北侖河口仍有局部海域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
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大部分海域活性磷酸鹽含量均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廉州灣和欽州灣等港灣其含量較高。
在春、夏和秋季,絕大部分海域海水中石油類含量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夏季廉州灣、北侖河口、欽州灣部分海域劣于第二類海水水質標準;春季欽州灣、北侖河口、珍珠灣和大風江口部分海域劣于第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秋季欽州灣和北侖河口部分海域劣于第二類海水水質標準。
3 存在六大環境問題
廣西近岸海域目前存在六大環境問題。
一是入海河流排污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據監測,我區近岸海域環境受地表徑流及其攜帶入海污染物的影響波動明顯,汛期陸源入海污染物導致沿海12個站位中6個站位超標。雖然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對全流域流經本市的河流進行了流域整改,但對跨流域河流均不夠重視。如茅嶺江跨防城港、欽州兩市,上游有煉鋼廠、紙漿廠及洗礦廠等,入海口是采礦船及航運主要作業區。茅嶺江入海口海域全年自動監測245天,超標183天,超標率達75%,該海域常年處于劣四類水質,是全區唯一枯水期水質超標的海域。
二是城鎮污染管網和工業園區管網尚無較大改善,部分污水處理廠存在停運問題。
三是養殖污水處理沒有得到有效管控。
四是三市工業與城鎮建設用海需求劇增,欽州三墩擴區、防城港東島建設、鐵山港發展規劃等均提出突破自治區海洋功能區劃。
五是入海排水量急劇增長。
六是外來物種入侵和有害生物危害未得到有效控制。
4 嚴控陸源入海污染量
自治區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處處長黃煥光表示,我區近岸海域海洋水質的好壞,主要取決于陸源入海污染量。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來自五個方面。
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沿海三市仍存在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口,每年約有3000多萬噸污水未經處理直排入海。同時,沿海三市污水處理廠基本沒有除磷工藝。
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由于資金制約,沿海地區工業園區普遍沒有配套建設集中污水處理設施。沿海地區25個工業園區中,僅有6個園區污水通過集中處理排放。
生態化養殖尚未形成,畜禽養殖和海水養殖污染突出。沿海三市及玉林市規模化畜禽養殖年排放化學需氧量4.29萬噸,氨氮3747噸,總磷1580噸。沿海海水養殖廢水大多未經處理直排入海,殘餌溶失的氮、磷以及魚蝦糞便排放到臨近海域后,易產生污染累積,出現赤潮污染風險加大。
沿海三市能源建設劇增,使得北部灣近岸海域生態環境威脅日趨嚴重。
因為海洋環保執法能力、力度不強,不能有效遏制海洋環境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