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滴雨,被一片云彩帶到了泉城濟南的上空,聽說這里正在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讓城市變得像“海綿”一樣,不但能吸水、滲水、蓄水、凈水,關鍵時刻還能排水為人所用,這不正是讓我和我的小伙伴大顯身手的時候嗎?
最近,聞名天下的趵突泉噴涌得不太給力了,人們談起泉水就變得憂心忡忡,希望我們的加入能給泉水帶來更多生機。當我脫離云團準備降落時,我知道我將在這個既有坡地又有平原的復合型城市,開始一場奇妙的旅程。落進綠化帶滲進土壤落到人行道通過路面孔隙滲入地下,穿過碎石層,滲入土壤落進下凹式花壇滋潤花木
【落在路上】
人行道會“喝水” 花壇里暗藏玄機
滿眼都是鋼筋水泥的森林,這樣的城市怎么能跟“海綿”聯系起來呢?當我降落在旅游路東段海綿道路試驗段上時,這種看法立刻改變了。
試驗段位于道路南側,涵蓋了人行道外側綠地、人行道和人非隔離帶花壇,總體走勢南高北低。第一批落在外側綠地的小伙伴,很快就被土壤“吸”了下去。雨勢較大時,土壤的吸水能力飽和了,我們就會被專門為這條道路設計的“高個”路沿石擋住,在綠地和人行道之間的植草溝歇歇腳,等待下滲或者通過綠地中設置的溢流井進入城市排水系統。
在這里,我還見識到了令人驚奇的會“喝水”的人行道。聽說它跟普通人行道的不同在于,路面材料的孔隙率能達到18%,我們中很多成員不到1秒鐘就通過這些空隙滲入地下,再穿過同樣透水的碎石層,滋潤土壤或補充地下水。如果人行道喝不了這么多水也沒關系,我們還可以向北流入地勢更低的人非隔離帶下凹式花壇,找到自己最終的歸宿。
聽小伙伴說,它們在鳳凰路北段、二環南路東段等已建成的海綿道路試驗段都享受到了類似的待遇。但以濟南目前道路的情況,還有大量的不透水路面和高于地面的綠地,地表徑流量大,我們中百分之七八十的成員都是直接進入排水系統,并不能為保泉作貢獻。落到人行道或休閑廣場通過透水花磚滲入地下 或流入下凹式綠地落在居民樓頂沿樓外側雨水管,流到接入的高位花壇 或直接進入屋頂綠地落進雨水收集過濾桶回收再利用,一個100立方米的桶1年能收集雨水2600噸
【落入小區】
處處都可滲透 樓頂水能澆花
如果我降落在已完成改造的建筑小區,我的命運又將是另一番景象。
比如在舜玉小區,要是落在人行道或休閑廣場,我可以通過透水花磚滲入地下,也可以流入下凹式綠地進入土壤滋潤植被;要是落在改造完的生態樹池,我可以在這里滋潤樹根,讓它茁壯成長;要是落在居民樓頂,我可以沿著樓外側的雨水管,流到它接入的高位花壇里;在省交通廳宿舍樓頂,還可能會有屋頂綠地等著我們……總之,小區留給我們的可能性很多,讓我們更多地留在這里,為城市服務。
上面這些都是我對海綿小區的憧憬,目前這些改造還沒正式實施。不透水花磚和混凝土還是占據著小區的大部分區域,平均綠化率僅有5%—10%,道路和廣場鋪裝率卻高達60%以上,有的樹木根本就沒有樹池可言。要是我們落在這樣的小區,恐怕只能流進下水道了。
不過,在現有小區中,也不是全無榜樣可循,位于燕山立交橋西側的中建文化城就是濟南第一個建立雨水回收利用系統的小區,這里幾乎所有路面都能透水,綠化面積達到40%以上。
除了直接滲入地下外,我們還能被雨水收集設施回收,聽說一個容積為100立方米的雨水收集過濾桶,1年就能收集雨水2600噸,其中有2000噸能再利用,回用率超過75%呢。落進南部地區自然河道通過歷陽河、興濟河等強滲漏區進入地下歷陽河上游的歷陽湖經棄水工程改造,成了一處“滲漏水庫”,每天都有8000噸左右湖水滲入地下
【落進河道】
進入強滲漏帶 變成地下水
如果我降落在河道水系內,或許能更直接地投入到保泉的行列里。因為濟南水文地質條件特殊,我們滲入有“地下天然水庫”之稱的各大強滲漏帶,就能起到補充地下水的作用。
在大明湖興隆試點區,水系包括玉繡河、歷陽河、興濟河、十六里河、石青崖河和扳倒井河共6條河道。它們都位于南部地區,除玉繡河外,其余河道上游均為自然河道,其中興濟河、歷陽河等河道部分河段還是強滲漏區,對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吸納、蓄滲和緩釋。
就拿位于歷陽河上游的歷陽湖來說,這里2014年完成了大明湖棄水工程改造,成了一處“滲漏水庫”,每天都有8000噸左右湖水滲入地下,如果我能從這里變成地下水,說不定某一天就能從趵突泉的三股水中直接冒出來呢。
令人惋惜的是,隨著城市不斷開發,濟南泉域范圍內的24個強滲漏帶中,有5個已經完全被覆蓋和硬化,喪失了補給能力;另有5個正在大規模建設,補給能力危在旦夕;好在還有14個基本保留自然狀態。這次試點區改造中,將修復5個滲漏區域,完工后,我們就能直接從這里下滲。
水流千遭歸大海,無論我們通過什么方式被這個城市吸納,最終都是為了實現節水保泉的目標,希望我們的心愿都能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