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水母發現者朱永波先生

桃花水母身形如傘,十分可愛。
3日,臨沂臨沭縣的朱先生在石門鎮一水庫釣魚時,意外地發現水里有些透明、呈傘狀的生物。后經過該縣漁業局漁技站的專家鑒定,這些“小傘”是極為罕見的桃花水母。
4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臨沭縣石門鎮西石門水庫。發現人朱永波告訴記者,他就是在這里發現了珍稀的“桃花水母”。4點半左右,記者一行乘船在水庫中行進,不時可以看到水面上出現單個或者三五成群的水母。這些水母比普通的水母體積要小很多,直徑在1到2厘米之間。它們全身呈透明狀并略顯白色,晶瑩透亮,周圍長滿觸角在水中擴張、伸縮,游動起來非常優雅,在綠色的水域里十分漂亮。
據朱永波介紹,兩三天前,他與朋友一起來到水庫釣魚,閑來無事,便觀察水域的情況。“一開始我發現有白色的東西在水里漂,沒當回事,以為是某些飄絮掉進水里了。”朱先生說,他仔細看了看發現是活物,便撈上來幾只。
“釣了這么多年魚,從沒見過,我覺得很稀奇,就想著帶幾只回家查查。”朱先生說,他上網一搜,發現這種水生物和桃花水母非常類似,他小心地將它們養了起來。之后,朱先生連續3天來到水庫,都發現了水母的蹤跡。“它們可能對水溫條件要求比較高,不喜歡高溫。因為我發現每天下午4點多的時候,水庫里就會出現比較多的水母。”朱永波說。
4日,經過臨沭縣漁業局漁技站的專家鑒定,朱先生發現的就是桃花水母,這種生物對水質要求很高,桃花水母的出現說明此處的水質很好。
專家告訴記者,桃花水母是一類瀕臨絕跡、古老而珍稀的腔腸動物,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要早,距今已有6億年的歷史,是地球上最低等級生物之一,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延伸閱讀
羅莊、蒙陰、高新區,都曾發現桃花水母
據了解,在臨沭縣石門鎮發現桃花水母,并非首次。
在采訪中,周圍的村民告訴記者,水庫出現桃花水母并不是第一年。早在三四年前,就有村民發現過。“前幾年也都見過,就是沒當回事,誰能知道這玩意兒這么金貴?。?rdquo;在附近看守桃園的一名村民說。
此外,在臨沭之前,高新區、羅莊以及蒙陰也曾多次發現過桃花水母這種極為罕見的生物。
2012年8月,市民王先生在高新區中石埠村附近的一處石塘意外發現水里漂著一些晶瑩透明、呈傘狀的水生物。經過臨沂市漁業局漁技站的專家鑒定,這些水生物是極為罕見的桃花水母。而在羅莊區冊山鎮二龍山一廢棄石塘內,市民曾憲永曾連續兩年發現過桃花水母。
對水質要求高,人為放養可能性不大
水庫里出現了這么多桃花水母,會不會是人為放養的呢?就此,記者咨詢了臨沂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曹善東教授。
曹教授表示,桃花水母對水質要求非常嚴格,只有在沒污染的淡水才能生活。
“人為放養基本沒有可能。首先,它對水質要求嚴格,對于水溫要求不低于25℃又不能高于32℃,同時,對于生存水域的pH也有要求,一旦遇到污染就會死亡。其次,桃花水母對食物的要求也很嚴格,富營養化的環境不能生存。”曹教授說。
另外,曹教授表示,養殖桃花水母并無大的經濟效益,所以多數人也不會去養殖。如果想在家養殖,需要大一點的容器,用發現它們的環境中的水進行養殖,但由于水體小,溫度往往較發現環境溫度高,很難長時間養殖,一般養殖1月內就會死亡。況且桃花水母本身就很難發現,養殖更不容易實現。
要想留住它們,重點是保護水源地
曹教授告訴記者,桃花水母又稱桃花魚,呈白色透明狀,其形狀如桃花,并多在桃花季節出現,因此得名。由于其對生存環境有極高的要求,活體又極難制成標本,所以,被國家列為世界最高級別的“極危生物”。研究桃花水母,對于探索生命的發展史等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桃花水母是我國境內唯一的淡水水母。曹教授表示,水母體進行有性生殖產生水螅體,當環境適宜時,螅狀體自然分離出水母;而環境不利時,螅狀體便長期吸附于水下或巖石縫中世代生存下去,這在動物學上稱為世代交替。所以桃花水母常會突然出現,經過一段時間又悄悄地消失。
“一方面希望市民不要去‘打擾’它們,另外,由于桃花水母特殊的繁衍方式,以及對水質的極高要求。保護桃花水母,要從保護水源地入手。即使是這樣,第二年再出現的可能性也比較小。外地也有地方為了保護桃花水母,專門建設了自然保護區。”曹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