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如同沂河的腎,凈化著沂河的水。山東省沂水縣為改善水質、修復生態,與第一污水處理廠、第二污水處理廠結合建造了兩處沂河濕地,分別為沂河濕地(北區)和沂河濕地(南區),構成了“治、用、保”流域治污體系。
如今,在沂河濕地周圍,碧波蕩漾,白鷺飛翔,野鴨成群。站在沂河大橋上向遠處望去,沂河兩岸或三五成群,或獨自一個,“撒”滿了釣魚的人。“沂河濕地修建好以后,水清了,魚多了,我釣魚再不去別的地方了。”正在釣魚的武大哥說。正聊著的時候,武大哥的竿動了,又一條大魚上鉤了。
“我們將污水處理廠排出的廢水引入潛流濕地進行凈化。第二污水處理廠按照沂水縣加嚴控制標準,將廬山石化園區的污水進行二次處理,同時處理縣城南部的生活污水,達標水進入濕地。”沂水縣環保局工作人員徐偉偉介紹說。
濕地利用沂河沂水段底泥處置工程臨時場地建設,對施工現場進行了生態修復,建設潛流濕地14.1萬平方米,填充卵石、火山巖等填料5.4萬立方米,種植了黃花鳶尾、千屈菜、睡蓮、狐尾藻等水生植物。濕地利用土壤、填料、水生植物、人工漂帶和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污染物吸附、過濾、氧化還原、分解、轉化,并通過水生動物的生物鏈降解,進一步凈化水質。
從潛流濕地出來的水還要通過表流濕地進行二級三級凈化。沂河濕地建設表流濕地22.7萬平方米,種植水生植物11.5萬株,栽植喬木灌木2000棵,綠化總面積6.5萬平方米。濕地出水作為生態補水進入沂河河道,形成了330公頃的生態修復濕地,有效保障了沂水縣沂河出境斷面水質安全,更保障了枯水期沂河的水生態健康,為魚類和鳥類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棲息地。
濕地凈水系統,中間不加入任何的化學手段,完全模擬水在自然界中的凈化,沉淀池、水雕塑、植物池、植物塘這套人工濕地系統代替了自然界中的池塘、河流、森林……在這里,市民可直觀地了解水在濕地系統中重獲“新生”的過程,認識濕地的重要性,提高愛護水、保護水的意識。
“河中所種水草都有凈化水質的功能。水里還有大量的微生物,它們以污水的雜質為生,是凈化水質的一把好手。污水處理廠達標尾水在濕地中凈化后,可以作為景觀用水和河道生態補水。”徐偉偉說。
沂水沂河濕地生物凈水系統,模擬和再現了自然環境中污水是如何由渾變清的全過程,展示了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污水的工藝,具有比傳統二級處理更優良的污水處理效果。它充分利用濕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質的自然凈化能力凈化污水,并在此過程中促進了大型植物生長,增加綠化面積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態環境的建設。
在沂水縣第二污水處理廠南側,新建生態科普教育基地,建筑總面積1800平方米,設主展廳、演播報告大廳、預警調度指揮中心三部分,共計投資1000萬元。該基地以數字化交互媒體技術為主,融入高科技展示手段,圍繞“改善環境質量、確保環境安全、服務科學發展”3條主線,把“組織三策”“技術三策”和“管理三策”有機結合,全面展示沂水環保成效。“我們這里離城區較遠,以前沒有活動的地方。濕地公園建成后,我每天都出來走走,不僅心情舒暢了,身體也好了。”一位正在濕地公園散步的市民滿意地說。沂水沂河濕地在進一步改善沂河水質的基礎上,配套建設了沿河公園、體育健身、休閑娛樂等基礎設施,打造了城市與自然完美融合、人水和諧相處的生態空間;同時作為環保科普教育展示窗口,讓市民更好地了解了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的過程,提高了群眾關愛環境的自覺意識,實現了生態效應和社會效應自然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