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市規劃局武進分局獲悉,“武進城區低影響開發模式規劃研究”正在編制,將探索“海綿城市”建設與城市規劃融合,讓城市“彈性適應”環境變化與自然災害。
由于城市發展較快,加上近年來極端氣候的影響,武進城區內有一定內澇現象;另外,在點源污染控制的同時,面源污染和初期雨水溢流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導致河道水質依舊不盡如人意。而“海綿城市”為城市建設管理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雨季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據了解,“海綿城市”實現途徑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二是生態恢復和修復,三是低影響開發。
其中“水”是低影響開發的關鍵。據該項目負責人介紹,它包含了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微排水系統)、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小排水系統)、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大排水系統)三大內容,可有效解決城市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初期雨水污染、削減雨水徑流、補充城市地下水等。“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完善大、小排水系統,因地制宜增加微排水系統。”
當前,武進建設“海綿城市”起點優勢明顯。據了解,武進以綠色建筑產業集聚示范區道路管線控規為試點,在控規階段已初步提出了對道路、景觀、雨水收集等設計要求,并給出了滲透路面占比、下凹式綠地、年徑流總量控制要求。在武進綠色建筑產業集聚示范區已經逐漸形成多種新理念、新技術的試點區域。
據了解,正在編制的“武進城區低影響開發模式規劃研究”,重點是落實國家《海綿城市建設指南》中的要求,因地制宜研究在武進的合理標準,并將指標分解到各地塊,指導規劃建設,以期維持和恢復城市的“海綿功能”。
針對前幾天的水災,“海綿城市”的作用和防洪有多大關系?“本次水災已經突破了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所以水災其實無法避免,今后海綿城市建設到位也只能相應提高抵御能力,不能取代防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