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必然趨勢。要以‘海綿城市’的理念發展,對自然的破壞盡量小。貴陽市水科學技術院士工作站接下來的主要任務就是助力貴陽市規劃建設‘海綿城市’,爭取進入新一輪國家試點,助力貴陽水務發展升級版。”昨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貴陽是一個喀斯特地貌分布較廣、工程性缺水較為嚴重的城市。水資源的短缺已成為制約貴陽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之一。解決好涉水問題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我市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
劉昌明長期從事水文、水資源等方面的研究,是我國地理水文研究領域的倡導者與開拓者,也是我國水務領域的泰斗級專家。談及為何選擇貴陽建院士工作站,劉昌明說,自己參加過兩次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認可貴陽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走在全國前列。去年,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的學生承擔了貴陽市水利規劃工作。規劃編制中,針對貴陽市地處喀斯特山區工程性缺水較嚴重的實際,雙方協商后提出建立貴陽水科學技術院士工作站的設想,經多方努力最終工作站順利成立。
貴陽水科學技術院士工作站,以劉昌明院士領銜,聚集國內多家水科學方面的權威科研機構,如: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國家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信息學院、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等。
該院士工作站在劉昌明院士的主持下,還有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中根、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教授級高工李宗禮、北京師范大學地理信息學院院長(教授)楊勝天等專家學者的鼎力加盟。
聚集在院士工作站的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將針對貴陽市獨特的喀斯特水生態環境條件,研究開發與保護的新技術新模式,將貴陽市打造成西南喀斯特地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區和示范區,使貴陽的水務發展整體水平達到國內先進、西南領先,為建設人水和諧的國家級生態名城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與保障,并向全省輻射。
“工作站接下來的一個具體工作,就是助力貴陽打造‘海綿城市’。”劉昌明說,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樓、水泥街道的建成,我們的城市似乎變得越來越“硬”,不會呼吸了。“海綿城市”建設將創新發展觀念,不再片面追求高樓大廈,而是更加注重城市管理的精細化、人性化,讓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呼吸”。
貴陽市水科學技術院士工作站成立
劉昌明張平出席
7月11日,貴陽市水科學技術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明、市委副書記張平講話并為工作站揭牌。省水利廳總工程師楊朝暉出席,副市長劉玉海主持揭牌儀式。
據了解,貴陽市水科學技術院士工作站旨在針對貴陽市獨特的喀斯特水生態環境條件,研究開發與保護的新技術新模式,將貴陽市打造成西南喀斯特地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區和示范區,使貴陽的水務發展整體水平達到國內先進、西南領先,為建設人水和諧的國家級生態名城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與保障。
劉昌明指出,中國是水利大國,但還不是水利強國,要進一步推進水務工作創新,努力做水利強國。院士工作站將致力于推動貴陽市水資源開發利用與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相結合,全面提升貴陽市水務工作水平。
張平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貴陽市水科學技術院士工作站成立表示祝賀。他指出,院士工作站的成立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希望通過成立院士工作站,引進全國水務領域的頂尖專家及其團隊,針對我市水環境治理和生產中的難點技術問題,開展科技攻關,有力推進我市水務管理、水污染治理、水資源開發利用。希望各相關部門要借助好工作站這一平臺,運用好成果,全面提升全市水務工作水平。
劉玉海要求,希望參建各方在劉院士的帶領下,刻苦攻關,將貴陽水科學技術院士工作站辦好,辦出特色,為在西南喀斯特地區水資源的保護與開發闖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