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8年間,廣東萬元GDP用水量大幅下降了84.2%,用水效率顯著提升。記者從廣東省水利廳獲悉,《2014年廣東省水資源公報》(下稱“公報”)昨日發布。
公報同時顯示,2014年廣東40個重要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三類(即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的水質標準)。不過,地下水狀況仍令人擔憂,53個地下水井中,水質劣于三類的占88.7%。
萬元GDP用水量18年下降84.2%
公報顯示,作為反映節水型社會建設的3個相關指標——人均綜合用水量、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廣東連續11年呈現下降態勢。2014年,人均綜合用水量414立方米,比上年減少4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65立方米,比上年減少6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40立方米,比上年減少4立方米。
從更長的時間尺度分析,2014年與1997年比較,全省用水效率明顯提高,按2000年可比價計算,18年間萬元GDP用水量下降了84.2%;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了91.8%。
重要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三類或以上
用水總量下降,用水效率提升也有利于水質穩定。公報顯示,在監測的40個廣東省重要飲用水源地(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中,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三類。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三類水域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等。
省水文局專家分析,按流域分區評價,東江的達標率較高,而粵東和粵西諸河較低;按功能區類型評價,緩沖區的達標率較高,農業用水區、景觀娛樂用水區和保護區較低。超標項目主要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溶解氧和總磷等。
不過,地下水狀況仍令人擔憂,在監測評價的53個地下水井中,水質達到或者優于三類的只有6個,占11.3%;水質劣于三類的47個,占88.7%,未達到Ⅲ類水質標準的主要超標項目為總大腸菌群、氨氮、硝酸鹽、鐵和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