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正在成為新的城市“癌癥”,面對暴雨和洪水威脅,脆弱的城市該如何應對?7月18日,湖南省第三期“綠媒沙龍”在湖南大學建筑學院舉行,數位專家與近20家媒體及公眾代表就“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問題展開熱議。與會專家呼吁,海綿城市建設任重而道遠,建議強化頂層設計,加大研究與應用力度,因地因時制宜,加快推進。
“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區別于“水泥城市”,喻指讓城市更具“彈性”,改“排”為“吸”,最大限度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是“生態城市”的重要基礎。它既包括考慮水文循環后的全新城市規劃理論,也包括滲水磚、下沉式綠地等建造技術。在國外,類似的概念還有“低影響開發(LID)”等。
在我國,2014年11月,住建部出臺“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標準,相關建設開始駛上快車道。今年4月,住建部等三部委啟動首批示范城市試點,湖南常德是全國16個城市之一。然而,對“海綿城市”這一全新理念,理解上存在偏差、落實時面臨障礙的情況仍普遍存在。
在本期沙龍上,我國“海綿城市”理念的先行倡導者劉波、著名城市給排水專家楊青山、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焦勝等專家分別發表主題演講,就“海綿城市”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建、如何落實以及相應的制度安排和觀念普及等展開了熱烈探討。湖南省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劉懷德、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原院長巫紀光、長沙市科技新聞學會理事長左濤、長沙市科協副主席王勇等嘉賓參與研討。
專家表示,“看海”暴露出城市給排水積弊已久,“海綿城市”理念對解決“看海”困擾有積極意義,未來可期,但仍須科學理性看待。盡管國家已頒布相應標準,但相關研究其實剛起步。專家稱,“海綿城市”并非要建造一個新城市,而是運用全新理念來重塑城市功能,需要多系統跨部門合作,在當前,尤以觀念轉變和制度創新最迫切。
據悉,“綠媒沙龍”是湖南省環保志愿服務聯合會搭建的一個綠色交流平臺,本報湖南記者站參與發起和組織。本期沙龍由該會聯手長沙市科技新聞學會共同主辦,“海綿城市”系該沙龍自今年啟動以來首次關注城市建設議題,也是第一次走進大學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