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根治城市河道‘腸胃炎’”為題,關注了南昌市以治水為題做好“加減法”,成功為生態“減負”,有效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南方城市治理污水的模式。
文章寫道,南昌市地處贛江、撫河下游,瀕臨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西南岸。全市總面積740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達2204.37平方公里,占29.78%,居全國前三甲。南昌城內水網密布,贛江、撫河、玉帶河縱橫境內,市內湖泊眾多,有青山湖、東湖、西湖、象湖等,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都”。然而,在前些年,南昌人一直引以為豪的水資源,一度成為他們心中的隱憂:玉帶河成了“龍須溝”,撫河成了一潭死水,梅湖水因污染而變色,幸福渠水體散發臭味……內湖、內河一度飽受污染之苦,備受詬病。
這些年,南昌想了很多辦法來解決內河內湖污染問題,比如打通水系引入活水、清淤等,但總是屢治屢污。從理論上講,要根治污水,必須將排水現狀重新規劃,也就是重新鋪設排水管網,全面實現雨污分流,但是對于水系發達、管網縱橫交錯的南方城市來說,實施起來不僅投資大、施工難度大且方案的可行性不明確。如何根治內河水污染,南昌一度陷入兩難境地。
文章寫道,南昌在截污箱涵上進行工藝創新。不僅對截污箱涵進行了擴容,還在截污箱涵內設置隔墻,實現雨污分流截污,是南昌治水作出的第一個“減法”。2012年12月開始,南昌市開始下大力氣解決日益迫切的內河內湖污染問題,啟動了投資規模超10億元的象湖、撫河截污工程。整個工程南起昌南大道,北至滕王閣西側的新洲閘及新洲電排站,全長約14.6公里,已于2014年底全部完工。經過多方面的考慮,南昌最終選擇在截污箱涵上進行工藝創新。首先,根據南方降雨較多的特點,對截污箱涵進行擴容,主動提高了截污箱涵標準,僅截流倍數就由原來的2.0,提高到現在的20,里面的空間可容納一輛小車通行,足夠截留沿線雨污水。其次,在截污箱涵內設置隔墻,在小系統內實現雨污分流。
目前,南昌市撫河、玉帶河、梅湖、象湖均采用了這種治污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梅湖為例,原來水質一度跌至劣五類,經過截污和清淤,目前梅湖景觀水質達到市內地表水標準。2014年,全市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為93%,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文章還寫道,著手清理污染“源頭”,是南昌治理城市黑臭水作出的第二個“減法”。幸福渠是南昌市老城區的“生命之水”,流域內及周邊300余家非法塑料制品加工廠、塑料集散地、畜禽養殖場、污染企業已全部取締或搬遷;高新區每年分別拿出100多萬元對艾溪湖、瑤湖水產養殖承包戶進行補償,禁止承包戶對湖內投放飼料,實施“人放天養”;象湖景區將原有的79口魚塘改造成1500畝的濕地公園……一系列溯本清源之舉,有力地減少了人為對水體生態的破壞,較好地提升了水體自凈能力,各水系水質得到明顯改觀。以瑤湖為例,原來水質是劣五類,經過治理,去年8月份提至五類,現在部分指標已經達到四類。
為恢復城市“水凈湖清”的美景,南昌在解決源頭活水問題和提升周邊環境上做好“加法”。近年來,南昌大力實施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對已有河湖進行適當的疏浚擴寬,并進行橫向連通,加強中心城區上游與下游的水系連通,形成循環通暢、外部上可通贛江、撫河,下可達鄱陽湖的四通八達的健康河湖水系。
文章最后寫道,南昌市還投入巨資,實施了以“江湖互濟、河湖相通、水系健康、水量充裕、水質優良、水城交融、人水和諧”,打造具有南昌地域特色的濱水城市為目標的“鄱湖明珠·中國水都”建設,讓南昌市民有更多親水空間、愛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