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近岸海域水質與2013年同期相比,一類水質占比減少13.8%,劣四類水質占比增加4.9%;
監測的入海排污口污染物達標排放率依然較低,入海污染物總量較2013年增加17%;
與2013年相比,3條江(甌江、飛云江、鰲江)合計入海的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石油類、重金屬和砷均增加;
在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近日公布的《2014年溫州市海洋環境公報》(下簡稱《公報》)中,類似的表述并不少見,分外扎眼。
《公報》顯示,2014年,溫州全市近岸海域海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溫州相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出臺一系列措施,大力推進“五水共治”,凈化內河水質,從而在根本上杜絕對近海的污染。
數據:入海口污染物總量,較上一年增加17%
應對:治理陸源污染,凈化內河水質
近岸海域水質,能根本上反映海洋環境的整體狀況。數據顯示,溫州近岸海域水質仍在惡化。
《公報》顯示,與2013年同期相比,溫州近岸海水中,第一類水質面積占比平均減少了13.8%,劣四類水面積占比平均卻增加了4.9%。超標的物質中,相當一部分是從陸地排放到海洋的高氮、磷水等。
水質持續變差的海域,主要分布在各內河入海口——甌江口、飛云江口、鰲江口等。
對此,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環保處處長戚賢格憂心忡忡。去年3月、5月、8月、10月,他們分別對樂清污水處理廠、溫州東片污水處理廠7個入海排污口實施監測。結果是,與2013年相比,7個排污口排放的除氨氮減少,砷持平外,其他有害化學物質均有所增加,而總量更是增加了17%。
戚賢格說,去年,溫州3條江河(甌江口、飛云江口、鰲江口)入海污染物中氨氮、總磷排海量高于往年,“這和在江河中過多排入生活污染物有關”。
看來,近岸海域水質惡化,根子在內河,在岸上。近岸海域治污,必須從治理陸源污染、凈化內河水質做起。
數據:每百平方米海灘,有8件垃圾
應對:加強對垃圾拋灑的監管
經過對洞頭狀元岙元覺島自然海灘的海洋垃圾監測,溫州海洋與漁業局相關人員發現,木制品類、塑料等大塊漂浮物,數量相比2013年增加很多。相關工作人員推測,這些漂浮物很可能是從漁船上灑落的。
瑞安銅盤島、蒼南馬站沛壘兩處自然海灘,海灘垃圾數量比較多。銅盤島海灘平均每百平方米有垃圾1.68個;沛壘海灘是平均每百平方米8.41個。在這些海灘垃圾中,塑料類“白色污染”占了首位。
“加強對垃圾拋灑等行為的監管,是改變這種狀況的唯一途徑。”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數據:去年近海發生8次赤潮
應對:需要長期海洋修復
海水臟了,海產品質量、種類、數量是否也受影響。
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稱,根據近年的監測結果,海洋生物數量分布變化不大,群落結構比較穩定。
但赤潮的威脅讓人頭疼。去年溫州近岸海域共發生8次赤潮,主要分布在平陽南麂、蒼南和洞頭近岸海域。
記者了解到,近幾年,溫州赤潮在全省沿海4個城市中,總體處于比較高的水平,“赤潮發生次數與舟山和臺州相當;赤潮發生面積低于舟山,但高于臺州和寧波”。
戚賢格表示,赤潮發生的確切原因至今尚無定論。但普遍認為,海水中的營養物質,比如氮和磷、微量元素,比如鐵、錳等,以及某些特殊有機物,比如維生素、蛋白質等多了,就會發生赤潮。
“根除類似赤潮這樣的海洋‘疾病’,就需要長期海洋修復,比如增加海洋品種,及時消除海洋的富營養化等。”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不過,目前尚無數據表明,海產品質量受到赤潮影響。
溫州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產業處負責人說,每年,溫州市針對初級海產品的檢測達600余批次,基本沒有發現有毒的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