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2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李克強在會上稱,一場暴雨,就會引發市民們戲稱的“看海”現象,這還是在一些大城市。李克強指出,“目前中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但我們的地下管廊建設嚴重滯后。加快這方面的建設,很有必要!”
2014年5月,李克強在內蒙古赤峰考察一家污水處理廠的在建項目工地時就曾表示,我們的許多城市表面光鮮亮麗,但地下基礎設施仍是短板。 李克強說:“‘面子’是城市的風貌,而‘里子’則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撐起‘面子’,這是城市建設的百年大計。”
今年入汛以來,多地出現強降雨,一座又一座城市被淹成澤國,北京、上海、成都、武漢、南京等城市無一幸免。
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統計,今年以來,中國已有41座城鎮遭受內澇,“城市看海”屢見不鮮。更早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有184座城市發生內澇,2013年234座城市內澇,2014年125座城市內澇,這里邊就包括了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
7月27日夜間,短時強降雨結束后,北京城區共出現8處20厘米以上的積水。2010年,廣州發生“5.7”特大暴雨,當時一周降雨量沖破百年紀錄,廣州全城“水漫金山”,中心城區118處地段出現內澇水浸,其中44處嚴重水浸。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0年對國內351個城市排澇能力的專項調研顯示,2008年至2010年間,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
針對城市內澇問題,國務院辦公廳在2013年3月發出通知,要求在2014年底前,編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規劃,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但實際上,這種排澇工程滿足不了城市化進程中對內澇治理規模的需求。
據中國新聞網7月26日報道,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與工程專業研究分院副院長孔彥鴻稱,內澇問題和當前城市建設太快、大量硬化面積增加等有直接關系。
《工人日報》7月28日也援引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研究員嚴登華的話稱,“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硬化面積飛速擴大,一方面導致了切割嚴重影響排澇;另一方面硬馬路的徑流系數高,排水能力差。”
嚴登華認為,對于城市來說,需要進行整體的規劃,并不是說簡單地將水排走,而是要能夠將水儲存起來,尤其是對于很多缺水的北方城市來說,讓這些水能夠在干旱時得到有效利用。
隨著城市洪澇問題越來越突出,“海綿城市”正走入中國城市治澇的視野。所謂“海綿城市”,就是通過一系列城市設施的建設與合理規劃,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將雨水吸收、過濾,并收集儲存起來,進行合理利用,比如城市綠化、沖洗街道、消防儲水等等。
今年4月,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聯合發文,公布了首批包括廈門、濟南、武漢等16個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
本次常務會議討論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被總理視為“推動城市地下設施建設的一條可行通路”。地下綜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李克強指出,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既是拉動有效投資的著力點,又可以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提高城市安全水平和城鎮化發展質量,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