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廣州市環保局在官網上發布了改版后的50條(53段)重點整治河涌7月份水質監測信息,并在全國率先發布了水質指數(WQI),能更直觀準確地反映河涌水質的變化。而7月的監測結果中,50條河涌水質最差(WQI最高)的是位于花都區的大陵河,水質最好的是流溪河太平段。
人們熟悉的臭河涌——石井河、獵德涌等水質指數并不特別高。
市環保局從2013年6月起,每月定期發布50條(54段)河涌水質監測信息,去年6月發布數量調整為60條(64段)。
變化1:為了配合廣州河涌整治工作,本次發布范圍調整為已制定并開展整治工程的50條53段“南粵水更清”重點整治河涌。相比過去,新增了流溪河的三個監測點位數據,分別為天平、李溪壩和河口;但深涌、赤崗涌、康樂涌等因為沒有列入整治范圍,其監測數據不再發布。
變化2:在保留原有“黑臭”和水質類別評價的基礎上,取消了對劣V類水體進一步分級的評價方式,新增了水質指數(WQI),這一指數相對于空氣質量指數AQI而來。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王宇駿告訴記者,WQI能更直觀、綜合反映水質狀況,WQI越小、水質越好;WQI越大,水質受污染越重。WQI考量的三項污染指標:COD(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綜合考慮這三項指標的污染程度的同時,再取其中污染最嚴重的意向進行加權平均。王宇駿表示:“國家對地表水考核有21項指標,但根據對珠江長期監測,污染最嚴重的就是以上三項指標,所以WQI能較好地反映珠江及河涌的污染程度。”
從7月的監測結果看,50條(53段)重點整治河涌中,共有12段河涌存在黑臭現象,占23%;9段河涌水質達到或由于V類標準,占17%。WQI最高的是位于花都區的大陵河,水質最好的是流溪河太平段。
教你看懂河涌水質——
市民可在市環保局網站查看每月發布一次的河涌水質監測結果,一般在12日或13日發布。實際上,現在對水體評價一共有3個標準:是否黑臭、類別和WQI。市民在查閱水質報告時,可先了解河涌水體是否黑臭;如屬于不黑臭的,再查看屬于地表水的那個類別;在相同水質類別下,再通過水質指數大小來判斷河涌水質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