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治理的萬億市場正在開啟。8月以來,國家發改委密集發布了多個省份重點流域的水污染治 理投資計劃。截至8月11日,已有18個省份的投資計劃披露,涉及到的總投資為264.89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為75.92億元。專家表示,“綠色 經濟”已成為必然發展方向,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正在成為很多地方的主動選擇。水污染治理能夠拉動的投資需求也是“穩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繁衍根基。然而據各種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水污染事件高發,水污染事故近幾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 上。什么鎘污染、牛奶河、血鉛污染等水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區域性水污染,復合型、壓縮型水污染等問題日益凸顯,不時的撩撥著民眾的話語權,水污染已然成為 民眾生命健康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如今,國家水污染治理的萬億市場正在開啟,各地相繼出臺嚴格考核措施,為發展循環經濟促轉型,鳴響了水污染治理“發令 槍”。在期盼碧水藍天同時,筆者以為,水污染治理,不止是鳴響“發令槍”,更需要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
有網友曾如此形容“如果說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那么,地下水及地表水安全則是社會的生命。”誠然,一方晴天,一潭碧水,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域宜居生態的底 線。但不得不說,一些地方領導干部,面對環境污染無以為然,甚至為污染企業百般推諉,為地方政府監管失職開脫。究其原因,擔心監測數據很可能使一些地方政 府覺得“臉上無光”,嚴格的治理投入和把關,可能使當地的GDP增速下降,影響干部政績。為此,就算有再強的環境治理條例,或者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都有 可能只是“嘴巴上落實”,實則流于形式。
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向水污染治理宣戰,不應是單方面的行為,它應成為個人、社會、政府的共識。更不是資金投入的量有多大,而需要的是政府牽頭,在嚴格規范 工業企業環保準入的同時,進一步和民間組織、各界群眾加強合作。一方面,主動公開監測數據,自我加壓,創造條件方便公眾參與監督。在制定治理政策時,充分 聽取民眾意見,爭取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公民的參與也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舉報和爆料上,要不斷提高自身環保意識,積極為污染防治獻言獻策,為治理地 下水污染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當政策、市場、法律、科技、公眾等多方面形成合力。水污染治理,不在只是“槍響”,它已經真正踏上治理“征程”。
誠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所言:目前的經濟增長是高質量的增長,考慮到了經濟資源和健康的綜合效益,可以讓老百姓的“綜合幸 福感“比以前更強。的確,樹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讓經濟社會發展與水源承載力相 適應,與生態規律相適應,是管理者的公共責任。鑒于此,筆者以為,鳴響水污染治理“發令槍”,還需要嚴懲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和違建項目,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 司法銜接,健全水環境監測網絡,加強水環境管理,深化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嚴格控制各類環境風險。方能杜絕環保局局長在面對水污染質疑時,發表“紅色的水 不等于不達標的水”、“紅豆也能染紅水”的監管謬論。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重現碧水藍天,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值得期盼。但毋庸諱言,水污染問題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形成 的,治理絕非一蹴而就。相信只要能把要求落到實處,一級對一級負責,在治理過程中不斷總結、借鑒經驗,改進治理方式,理順體制機制,提高治理效果。定能將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落在實處,保護好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打贏水污染治理這場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