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上海市政總院了解到,上海將于今年年內建成“海綿城市”指標體系。市政總院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辰透露,經歷近十年研發(fā)后,上海城市雨水淺層地下蓄滲技術已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2012年上海開展了“海綿城市”標準體系的研究,確立了排水系統(tǒng)三段論的理念,即源頭控制、管網優(yōu)化和內澇防治體系建立,進一步拓展了“海綿城市”的外延和內涵。
此后,上海“海綿城市”建設以城市建筑與小區(qū)、城市道路、綠地與廣場、水系等建設為載體,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tài)化技術,構建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tǒng)。利用建筑與小區(qū)的“屋頂綠色”,在滯留雨水的同時起到節(jié)能減排、緩解熱島效應的功效;人行道、廣場可以結合公共綠化建設,采用透水路面設計,取得“走路不濕鞋”的效果;有條件的小區(qū)綠地可“沉下去”,讓雨水進入下沉式綠地進行調蓄、下滲與凈化,而非直接通過下水道排放。據了解,上海今后將在市政建設的過程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城市本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