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間,呼市城市建設不斷加快,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寬闊筆直,地上建筑鱗次櫛比,燈火輝煌。
十年間,呼市人口激增,空間密度縮減,“熱島效應”交織盤旋,城市總體規劃屢刷新值,直埋式管網鋪設方式未曾改變,遇水成澇已成常態。
早在十年前已開始著手制定的呼市“海綿”方案意在緩解城市內澇,但每到雨季,來呼市“看海”也成為“朋友圈”中的經典段子,“海綿城市”建設,似乎是雷聲大,雨點小。
近日,記者走訪多個部門,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相關部門似乎都有難處。專家則表示,只有真正意識到“海綿城市”對于呼市的重要性,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協調難”、“不是一家管”的尷尬局面。
不少受訪市民也表示,建設“海綿城市”,防止城市內澇,不應該只是響亮的“口號”。
現象:一場場暴雨的尷尬
7月29日,呼市突降暴雨,一時間,呼市市區多條主干道被淹,呼市市政府以東降雨量更為集中,寬闊的馬路頃刻間變成難以逾越的汪洋,交通瀕臨癱瘓,市民踏水而行,車輛也在水中緩慢穿行,多個排水井不斷向外溢水。直至當日20時左右,市區才逐漸恢復平靜。據呼市氣象局的數據顯示,當日城區東部雨量較大,雨水深度均在30至40厘米,局部性降雨明顯。
當天在百度搜索“呼市內澇”,幾乎都是因暴雨襲城引發的嚴重內澇的消息。當天朋友圈幾乎也被“請來呼市‘看海’”的調侃刷屏。
其實,呼市大雨導致城市內澇的事件不止這一次。2012年7月10日,呼市突降暴雨冰雹,一個小時內降雨量超過20毫米,導致市區內多處路段積水嚴重,道路交通堵塞,市政交通系統瀕臨癱瘓。
2012年8月7日,暴雨導致呼市多處公鐵立交橋大面積積水,騰飛路立交橋因修橋時未修排水泵站,積水更為嚴重。
同年3月19日,呼市水務局發布消息,呼市正在進行的市區供排水管網建設改造工程,將使城市抵御內澇的能力大大提高。按照新的設計標準,呼市四區主干道將有能力抵御兩年一遇的降水而不會形成內澇。
然而,這似乎只是一個美好的夢想,雨季時城市內澇的現象幾乎每年都會發生。
按照水務局的說法,市區管道多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鋪設,管道的設計、建設標準低,管徑細、承載能力小,許多管材腐蝕嚴重,一些管道已接近使用壽命的極限,亟待更新。且很多管道沒有完全連通,一些道路沒有鋪設供排水管道,造成城市管網的不完全暢通。
氣象部門:
多重原因促成城市“熱島效應”
呼市賽罕區氣象局劉局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呼市城區不斷發展,空間密度不斷縮減,高樓云集,汽車尾氣排放等因素致使地面熱氣流與空中冷氣團不斷碰撞,冷氣團下沉,形成短時間強降雨天氣,如果熱氣流熱值較高,會在上空形成水汽凝結核,導致冰雹天氣。同時,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滲水性較差,吸熱能力強,主城區公園綠地有限,加之城區管網排水問題,一旦遇強降雨天氣,城市積水很難迅速排出,從而形成短時間大面積內澇。
同時,因主城區高層建筑密集,導致通風不暢,形成“狹管效應”,也是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之一。
劉局長表示,城市規劃、地面硬化程度、地下管網基礎設施及地下管廊建設、綠地公園吸附能力、地下雨水調解池循環能力等,都是建設“海綿城市”至關重要的因素。哪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制約其他建設因素。
而針對部分市民提出的為何不能形成精準播報機制,提前告知市民具體暴雨的點位。劉局長解釋,按照相關規定,城區內每五公里就要建設一處自動氣象站,自動氣象站分為2、4、6氣象要素,占地8平米。從2012年開始,呼市氣象局就協調相關單位企業在合適的位置開工建設,可兩年多過去,一直協商無果。目前呼市有31處自動氣象站均分布在沿山地帶,無法進入市區,所以對于暴雨天氣只能進行大范圍預估,不能形成精準點位預估機制。
規劃部門:方案雖明確 協調卻不暢
呼市規劃局規劃科副科長竇麗清表示,“海綿城市”一詞,聽起來很新鮮,但呼市早在10年前就已經開始著手制定建設地下管網以及綠地方案,逐步緩解市區內澇情況,“海綿城市”建設早就提出。
記者從呼市統計局了解到,2010年11月1日,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為286.66萬人,比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的200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增加了42.87萬人,增長17.6%,年平均增長率為1.63%。
此外,1976年至2000年,呼市規劃總人口為60萬,城區用地面積為65平方公里;1996年至2010年,城市規劃總人口為80萬,用地面積為140平方公里;從2011年開始至2020年,城市規劃總人口為258萬,用地310平方公里,到2020年,呼市最大人口預估量為300萬。
“目前最大的問題在于管道鋪設難統一,同時均采用直埋方式。”據介紹,隨著呼市城市規模人口不斷增大,人口總量超過滲水總量,加之部分管網老化內壁污泥堆積,無法及時清理,導致管壁凈容量縮減,一旦遇到強降雨天氣,很容易形成內澇,影響道路交通。
按照規劃部門方案,一條新修或者改擴建路段,需要先進行地下管網的鋪設,然后再進行道路水穩瀝青工作。為了市民出行考慮,施工完畢后不能輕易破路。但在修路過程中,因管網資金問題,會出現未提前鋪設地下管網而直接修路的情況,待資金到位,再次破路進行管網回埋工作。
直埋式管網鋪設方式與管廊式排水系統最大的區別就是空間和使用率程度,目前呼市均是直埋式管網鋪設方式,因內部管壁長時間雨水侵蝕,導致部分管網漏水,加上居民用水量增大,形成井水外溢情況。想要維修只能再次破路,規劃部門也在建議倡導使用地下集中箱涵管網模式,內部留有一定空間,在周邊管網出現排水問題時,可直接總控箱涵,進行局部維修,免去大面積破路情況。
同時規劃部門正在不斷探索地下管廊式排水系統,逐步取代傳統直埋式管網等灰色設施設備,并將協調園林部門盡可能多增設“海綿體”,即河、湖、池塘、花園、滲水路面等配套設施,提高雨水下滲、回用能力,最后剩余雨水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至城市主管網,減少城市排水壓力。
此外,為了配合環保理念,按照建設“海綿城市”總體思想,呼市城區周邊將進行“4個100”建設服務理念,即大青山南坡生態保障水源地建設、東部新區(現飛機場位置)建設、空港物流園區建設、沙爾沁工業園區建設。將污染企業逐步遷移至周邊工業園區內,將首府打造成服務、技術、環保型城市。
排水部門:目前還沒有雨水調節池
呼市排水管網養護分公司經理閆文秀介紹,“海綿城市”涉及多個部門、領域,供排水部門為了緩解城市內澇情況,也在不斷建設雨水箱涵以及雨水電力合建箱涵,逐步改變原有排水系統,建設雨水箱涵也是對傳統排水系統的一種“減負”,最大程度地發揮地下排水作用。
據其介紹,目前呼市現有雨水干管777公里、雨水支管295公里、11公里明溝暗渠及20座雨污水提升泵站、53990座附屬設施。
自2000年開始,呼市對雨污水管網進行了大規模的新建、改造,至2014年共計新增242.071公里。
根據市政府指示,雨水管網的清掏工作自2014年起已交由市環衛局實施,供排水公司只負責日常維護工作。近幾年建設雨水箱涵33公里,雨水電力合建箱涵13公里。
按照城市雨污水規劃要求,將逐年對市四區的小街巷進行雨水管道的鋪設,逐步改善道路積水問題,今年已改造雨水積水點10處,并購置了多臺排水養護設備。
閆文秀表示,因資金以及規劃情況,目前呼市還沒有一處雨水調解池,不能行之有效地將地下雨水進行二次回收利用,只能通過雨水管網以及明暗溝渠排入城市主管網,今后在打造“海綿城市”的同時,會借鑒區外經驗,逐步合理規劃市區排水系統。
園林部門:
4年間花了59.61億元“綠化”
作為主要的“海綿體”,城市的園林綠化建設情況怎樣?
記者從呼市園林局了解到,2011年-2014年4年間,園林部門共投入園林綠化建設資金59.61億元、園林綠化維護資金12.05億元。
與2004年相比,城區建成區綠地面積從2945.95公頃增加到7804.87公頃;公園綠地面積從682.53公頃增加到2961.44公頃。
按照《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1~2020)》,呼市園林局提出“一核、二帶、五區、多廊道”的總體格局。“一核”,即中心城區范圍內的綠地生態系統規劃建設;“二帶”為大青山地區防護林帶和沿黃防護林帶;“五區”是武川縣、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五個旗縣以及城區和近郊區周邊村莊的綠地集中區;“多廊道”就是道路、河流兩側的綠化防護景觀帶。
據呼市園林部門的數據,目前呼市共有公園24處、游園25處、廣場20處、街旁綠地109處,建成區綠地面積7733萬平方米,公園綠地面積2916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6.4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34平方米。
專家:
政府統籌才能解決各部門配合不到位
內蒙古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于光軍表示,呼市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政府部門統籌規劃,政府部門充當施工“總監”一職。而規劃、國土、供排水、道路、交通、園林、水務等職能部門,在各相關規劃編制過程中落實涉及雨水滲、滯、蓄、凈、用、排等低影響開發內容,明確各地塊單位面積控制容積、下沉式綠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鋪裝率等指標。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海綿城市”建設難,各部門配合不到位的情況。
城市內澇屬于自然規律,城市建設更需要合理規劃,如果采取“攤大餅”的模式,勢必會使城市管理和承載空間壓力增大。由于規劃建設面積不斷增加,導致城市匯水面積相應增大,新建區域內排水管網均會并入城市排水主管網,造成原有排水管道不堪重負,在無法及時排出的情況下,內澇也在所難免。
城市供排水管道一般均位于城市主干道路,各類污泥、垃圾等很容易滲入其中,如果不及時疏通清淤,極易造成積水。同時,隨著城市規劃區域的不斷增大,除了公園綠地外,大多建筑都是混凝土或瀝青材質。雨水主要流入城市排水主管網。目前,雨水調節池建設情況并不樂觀,大大增加了本已不堪重負的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
于光軍表示,只有穩抓工程質量,提高相關職能部門的建設素質,真正意識到“海綿城市”對于呼市的重要性,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協調難”、“不是一家管”的尷尬局面。
什么是“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建設“海綿城市”并不是推倒重來,取代傳統的排水系統,而是對傳統排水系統的一種“減負”和補充,最大程度地發揮城市本身的作用。
城市“海綿體”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解城市內澇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