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基。今年,昆明啟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全面落實管理“三條紅線”,強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其目的就是要樹立“量水發展、以水定城”的理念,把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受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剛性約束,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著力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水情——“四缺并存”
“水是生命之源,昆明作為全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保障供水安全意義尤其重大。”市委書記程連元在實地調研滇池治理工作時要求:水務部門要牢固樹立“量水發展、以水定城”的理念,根據可供水量的約束條件“解方程”,算清水賬、拿出規劃,切實采取有力措施,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
“量水發展、以水定城。”昆明的水在哪里?
對于昆明缺水,有人認為這是個偽命題——從古至今,昆明全市境內徑流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1條,主要河流有金沙江、普渡河、牛欄江、小江、南盤江、巴江等,湖泊主要有滇池、陽宗海、清水海,總面積327平方公里,總儲水量22.2億立方米。如此豐富的水資源,放在國內任何一座省會城市,都是傲人的本錢。特別是坐擁500里滇池,人們相信,昆明絕對不會沒水吃。
遺憾的是,昆明處于珠江、長江、紅河的分水嶺,沒有大江大河過境,沒有直接可以利用的水,加上滇池水質被污染,所以昆明只有靠天吃飯。
多年來,昆明年平均降水量949.3毫米,年平均水資源總量66.44億立方米,僅占全省的3%;年人均水資源量1003立方米,僅為全省的1/5。滇池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5.4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不足200立方米,僅為全省的1/30。卻支撐了全省29%生產總值和14%人口的用水量。
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形勢嚴峻、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一直是昆明特殊的水情。所以說,昆明是一個資源型缺水、水質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結構性缺水“四缺并存”的地區。
欣慰的是,近年來,昆明加大水源工程和農田水利建設、加大對城鄉防汛抗旱工程、加大城鄉供水保障建設,加大水生態環境建設,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建小(2)型以上水庫818座。其中,大型4座,中型21座,小(1)型136座,小(2)型657座,“五小”水利37.5萬件,蓄水工程總庫容27.88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4.85億立方米(含陽宗海6.18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65億立方米)。全市有效灌溉面積共184.37萬畝。
此外,昆明建成4項區域性引水工程。其中,2000年建成年引水量0.5億立方米的“2258”引水濟昆工程;2007年建成年引水量2.2億立方米的掌鳩河引水供水工程;2012年建成年引水量0.97億立方米的清水海引水工程;2013年建成年引水量5.66億立方米的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
考核——讓“三條紅線”硬起來
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昆明揮灑大手筆。
目標是方向,制度是保障。2014年以來,昆明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分管副市長及市政府辦公廳主要領導、市水務局局長為副組長,市級水務、發改、財政、工信、國土、住建、規劃、農業、環保、滇管、審計、統計、衛生、法制辦、目督辦分管領導,以及各縣(市)區政府、各開發(度假)園區管委會分管領導為成員的昆明市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工作領導小組。并建立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聯席會議制度,強化了縣(區)、部門之間的聯動協調,2014年以來,水務、發改、工信、國土、環保、農業、統計等16個部門協作開展了如水功能區劃、水質監測、工業節水、規劃水資源論證、取水戶監控名錄、控制指標統計培訓等多項社會各類行業的取用水監管工作。
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推進落實。全市17個縣(區、管委會)級行政轄區,均以政府文件出臺了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方案及考核辦法,并將“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分解下達至鄉(鎮、街道辦事處)。至此,昆明構建了市、縣、鄉三級行政區域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體系、制度措施體系和由政府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考核體系,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協同推進”的水資源管理良好格局。
用水總量要“控”。今年,昆明市啟動最嚴水資源管理考核。首次考核將對17個縣(區)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情況作出綜合評價,對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進行綜合分析,并提出整改建議,考核報告經考核工作組審定后上報市政府。在目標完成情況的考核中,包括各縣(區)的年度用水總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情況、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情況等指標。
最嚴水資源管理如何考核?據了解,考核評分內容將涵蓋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及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等制度建設及相應措施落實情況4個方面,考核不但實現了定性考核,也將突出定量考核。考核評定將采用評分法,滿分為100分,考核結果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考核得分90分以上為優秀,60分以下為不合格。在考核的分數計算上,目標完成情況將占40%,制度建設、措施落實情況將占60%。
節水管理是破解城市水難題的根本之策。今后,昆明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考核工作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相對應,每5年為一個考核期,采用年度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考核期的第2至5年上半年開展上年度考核,在考核期結束后的次年上半年開展期末考核。年度、期末考核結果經市政府審定后將向社會公告,并作為對各縣(區)政府和各國家(省)級開發(度假)園區管委會主要負責人和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如在考核工作中有瞞報、謊報、漏報等弄虛作假行為的,將對有關責任人員依法依紀追究責任。
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最主要的目的是確保實現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的主要目標。根據全市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目標,到2015年、2020年、2030年全市用水總量分別控制在19.89、26.61、29.01億立方米以內。到2015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0立方米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2以上;列入考核的37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65%以上,18個重要飲用水源地達標率提高到95%以上。
成效——讓“三條紅線”紅起來
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情況如何?針對這個問題,昆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水資源配置要優。2014年,昆明再次啟動地下水清理整頓,對1291口地下水井開展普查和復核,分步實施封停(填)和分類管理。實施地下水“市長一支筆”審批制度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完成14個從江河、湖泊、地下取水的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審批辦理取水許可5件,遏制了審批的隨意性和用水浪費。加強了昆明主城供水水源“七庫一站”聯合調度和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盤龍江—滇池—螳螂川聯合調度,進一步優化了水資源配置能力。
城市節水嚴格執行節水“三同時”制度,對5700戶月用水量在100立方米以上的非居民用水戶,以及全市1400多戶自備水源取水許可戶實行計劃用水管理和累進加價收費制度,完成60個企業、單位的水量平衡測試,年減少漏水量近100萬立方米。
工業節水由市工信、水務部門聯合,共同引導重點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節水技術改造,在造紙、食品發酵、化工等高耗水行業積極推進節水型企業創建。農業節水完成中低產田改造25.47萬畝;實施晉寧六街灌區用水計量和收費試點,安裝智能水表1020套,實現整個灌區2萬畝農田用水計量到戶。
非常規水資源利用是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重點難點。截至2014年底,昆明主城區建成484座再生水利用設施。其中,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設施475座,總設計供水能力為14.67萬立方米/天;集中式再生水處理站9座,總設計供水能力為12.8萬立方米/天。2013年至2014年,昆明主城兩年回用再生水6億立方米(含河道生態景觀補水)。
水生態文明的創建,將提升昆明的城市品牌。在水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昆明公布全市26個重要水功能區、18個水源地、17個入河排污口監控名錄,架構了全市水資源保護的大格局。選取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的盤龍區開展市級水生態文明試點建設。建立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突發事件預警應急機制,開展應急演練,提升處置能力。加快推進以滇池為重點的市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入湖河道整治、水生態修復與保護。
生態文明,水利先行。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水的地位尤為重要,離開水,一切文明都將無從談起,也只有管好水資源,做好水文章,才是生態文明的根本。去年,在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縣各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和共同努力下,昆明緊緊圍繞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三個環節”,大力推進制度建設、責任落實、能力提高、監管細化“四項措施”,嚴格加強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項控制”,2014年度昆明市(含滇中產業新區)用水總量為17.81億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49立方米,較2010年下降51%;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17;列入考核的26個重要水功能區達標20個,達標率76.9%;16個重要水源地達標15個,達標率93.8%。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昆明市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目標,均達到控制目標要求。
解決好水資源問題,是關系昆明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今年,昆明將堅持以人為本,繼續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管水思路,對照“三條紅線”控制目標和制度建設與措施落實內容,全面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落實,讓昆明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著力保障百姓用水安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