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村水環境形勢嚴峻,畜禽養殖、生活垃圾等已經成為水污染的重要來源,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農村水污染防治,在許多地方既是要事,亦是難事。今年國務院印發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著重提出推進農業農村污染防治,防治畜禽養殖污染。農村水污染防治究竟難在哪里、有沒有有效的解決途徑?記者跟隨全國人大環資委“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組走進四川進行實地采訪。
農村水污染成頑疾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板橋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豬,村民劉懷玉養了約200頭,也只夠得上當地的中等規模。對她而言,生豬糞便處理是個老大難問題。“養殖場的糞便量大概每天四桶,以前豬糞一部分供自己家果園施肥,但是仍然會剩余大量的糞便無處處理,大家都隨便排放到溝渠河湖,附近水域臭烘烘的”。劉懷玉說。
畜禽污染不僅是臟了水體、破壞了環境,也讓附近居民深受其害。丹棱縣丹棱鎮的農民宋成全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他前些年雄心壯志要做魚塘經營,本來投了15萬元,就是因為上游一戶人家養了3頭豬,沒有處理好畜禽糞便等問題,整個魚塘的水都遭到了污染,還沒有見到利潤就賠了本,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近些年,隨著一些地區畜禽養殖量無序增加,廢棄物排放量嚴重超過水體消納能力。環境保護部發布的最新污染源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畜禽養殖業的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達到1148萬噸、65萬噸,占全國排放總量的比例分別為45%、25%,分別為工業源排放量的3.23倍、2.3倍。全國有24個省份的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專業戶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占到本地農業源排放總量的90%以上。
此外,畜禽飼料添加劑中的抗生素、激素、銅、鐵、鉻、鋅等物質,隨著糞肥還田,導致土壤和地下水環境污染,間接造成糧食、蔬菜等農產品(12.08, -1.06, -8.07%)質量下降,損害人們的健康。有關研究表明,年出欄量10萬頭的養豬場,污染半徑可達5公里。
四川既是長江、黃河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和主要集水區,同時又是農業大省、養殖大省,畜禽養殖、農村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重,而城鎮污水處理及配套設施建設,特別是鄉鎮污水治理設施不完善、運行不穩定,導致流域總磷污染突出。總磷超標已成為四川省水環境一個突出問題,是今后四川省水環境綜合整治的主攻方向之一。
治理農村水污染并非易事。以往四川農村水污染防治,各地想了很多辦法,財政投入巨大,卻收效甚微,因為水污染處理的成本過高,而財政資金有限,在不少農村,治水成為地方政府的沉重包袱。
“此外,農村治水還要面對誰來治理的問題,污染源多,治理力量單薄,治理責任落到了政府頭上,政府不得不對水污染防治大包大攬,往往陷入力不從心的尷尬,不能實現水污染治理的常態化。”丹棱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谷維芬說。
對一些農村而言,對水污染防治認識不夠,缺乏有效監管措施,沒有形成一套縣、鄉鎮、村黨政齊抓共管的治水體制和工作格局,農村水污染防治力度不夠,甚至“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更加縱容了農民隨意排放畜禽污染,也因此,農村治水成為長久不破的陳年頑疾。
引入社會力量治水
如今,在眉山市丹棱縣,各村都有專業的治水小分隊,有的專門負責垃圾處理,有的幫忙解決畜禽污染難題。宋成全就是這類治水小分隊的負責人。
自從魚塘被畜禽污染后,宋成全就和水污染“干上了”。“水污染治理太重要了!”宋成全說。他專門去參加了鎮上抽施糞機服務隊的競標,并從十幾名競爭者中勝出,成立了一支專門處理畜禽養殖場污染物的專業服務隊。
“丹棱招聘專業服務隊伍,負責干糞和多余沼液的轉運,由鄉鎮采取競標的方式,組建鄉鎮抽施糞機服務隊,縣財政給予每支服務隊每年10萬元的補貼,中標抽施糞機服務隊與鄉鎮簽訂承包協議,負責所在鄉鎮干糞和多余沼液的收集轉運,杜絕畜禽養殖污染。”丹棱縣環保局局長宋詩利說。
四川省在治水的實踐中逐漸意識到,單靠政府的力量無法監管阻止農業污染的排放。引進市場化的專業隊伍,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治水,成為四川農村治水的新思路。
宋成全的服務隊不但有統一的服裝,車上還自備發電機、管子等裝備,隊員處理操作熟練,看起來相當專業。他們上門收沼液,養殖戶每立方米沼液需要支付3元錢,到地里施肥種植戶每立方米支付30元錢。通過市場化運作,本來被視為污染源的牲畜糞便在一抽一放間實現了33元價值,服務隊一天能拉9至11車,收入800元左右。
“自從有了專業化的治理,農村溝塘河渠污染大大減少,以前的臭水河也變清了。”宋成全說。他帶領的隊伍有3個人,負責7個村子。每天一大早,他們把養殖戶的畜禽糞便收集起來,再給需要的種植戶灌到田地里,這樣既減少了溝渠污染,也讓種植戶可以以低成本用上農家肥。
四川省運用同樣的思路處理農村生活垃圾。在丹棱縣,農戶對垃圾進行初步分類后,由承包人二次分類處理。“這樣一來,兩次垃圾回收可以減量80%。而且運行成本大大降低,一次性設施投入節省73%,每年運行費用節省88%,治理效果卻絲毫不打折扣。”丹棱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谷維芬說。
“因地制宜、村民自治、市場運作。依靠市場的力量,有了專業隊伍,政府走出了治水困境,經費投入壓力減輕了,農村實現了常態化保潔,水環境治理有效提升,達到了生態和經濟的雙贏。”谷維芬說。
監管“觸角”不留死角
周超毅是新民場鎮的年輕女鎮長,在這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該鎮環保第一責任人。轄區內一旦發生水質安全事故或者大大小小的水污染問題,首先問責的就是她這個一鎮之長。“現在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感覺壓力特別大,如今水環境監測的工作抓得非常緊,絲毫不敢疏忽。”周超毅說。
在新民場鎮鎮政府的機關辦公樓里,特別為環保工作設立專門的環境保護辦公室,環境違法舉報電話醒目地貼在辦公室門口。作為環保第一責任人的周超毅在下轄的七村一社區都有環保聯絡員,這支巡查隊伍,按照村屬地原則劃分責任區域,明確責任,對本轄區飲用水源、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農村面源污染等的巡查每天都要進行。鎮水源巡查辦負責組織開展考核工作,每月通報情況。
“我們這里水質很好,以前老百姓(50.45, 0.00, 0.00%)洗衣服洗菜都在河水里洗,會對水體產生污染,現在為了保護水質安全,拉起了防護網,禁止污染水源,實施斷面整治,河道不能有垃圾堆放,河床不能有淤泥堆積,河面不能有雜物漂浮,巡查員在發現類似的污染問題時也會及時制止。”周超毅說。自從設立了鎮級環保機構和村社保護聯絡員,環境監控的“觸角”延伸到每一塊土地,新民場鎮形成了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的監管網絡體系。
像新民場鎮一樣,成都市317個鄉鎮和街道全部設立了環保機構,并延伸到村和社區,成都成為全國第一個在全域實現環境保護管理標準化、系統化、全覆蓋的副省級城市,實現了環保工作在基層“落地生根”。2011年以來,成都先后從省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熱心環保事業的市民中遴選聘請了1146名特邀環保監督員,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正是這樣的制度創新,打通了水環境監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監管不是做做表面文章,為了讓農村水污染治理落到實處,四川省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將水環境質量目標納入目標考核范圍,采取有力措施推進。我們這里水污染防治不力是要受罰的。”周超毅說。
據了解,四川成都從2012年起實行斷面扣繳制度。在主要河道共設置34個考核斷面,對水質超標的區(市)縣按規則實行資金扣繳,至2014年累計扣繳資金7019.6萬元,專項用于水環境治理工作。
各負其責的污染治理體系讓農村水污染防治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作為基層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得以真抓實干,通過各級行政力量的協調、調度,四川廣大農村逐漸恢復了河清水潔、岸綠魚游的良好生態環境。
“目前除成都市全部建立鄉鎮環保所、綿陽市已啟動建立鄉鎮環保所外,其余地方鄉鎮環保機構建設尚未啟動。四川的鄉鎮環保機構建設剛剛起步,下一步將繼續推廣,并將進一步加強鄉鎮環境監管力量。”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何旅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