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著手籌建自然滲透、自然積存、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提升城市建設品質,實現城鎮化和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記者昨從市住建局獲悉,《無錫市海綿城市建設實施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已下發全市九大板塊以及市發改、財政、國土、規劃、市政園林、水利、城管等10多個部門,匯聚各方智慧與力量,共同塑造無錫生態文明建設新名片。
歷經多年的城市基礎建設,截至2014年底,無錫市區的排水管道總長達13557公里,各類生態濕地綠地達185平方公里,五級以上河道水系598條,總長1990公里,湖蕩15處,水域面積達40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排水管網、河道水網、生態綠網為主體的人工與自然相銜接的排水體系。然而,受“重地上輕地下、重工程手段輕自然方法”等傳統城市建設模式的影響,忽視城市生態系統應有的吸納、滲透、滯蓄等功能,我市與國內眾多城市一樣,在應對極端氣候災害能力上存在明顯不足。每逢暴雨定有受淹地區的尷尬現象,迫切需要各地區各部門高度重視“海綿城市”規劃建設。
按照“行動方案”,我市將依托環湖、沿山、臨河的生態本底,結合城市綠道網、生態濕地、公園綠地等建設,構建覆蓋市區的綠色生態型海綿網絡;依托城市道路廣場的改造和建設,結合海綿型鎮村、住區、公共項目等不同層次類型的海綿體建設改造,形成一批“海綿城市”建設的示范節點;依托現有城市排水管網、排澇泵站等灰色基礎設施的改造建設,推進城市綠地系統、河道水網等重要城市生態設施的優化和提升,完善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城市雨水吸納和排除體系,全力打造具有示范意義的國家、省“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
與廣大市民利益直接關聯的是,此番“海綿城市”規劃建設將與重點民生工程建設相結合,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堅決杜絕形象工程,‘海綿城市’建設必須與棚戶區、易澇片區、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等重點民生工程緊密結合,不斷提高民生福祉。”市住建局城建處有關人士表示,我市將結合城中村、老舊小區改造計劃,重點推進易淹易澇住宅區的更新改造,強化排水設施建設的同時,綜合運用“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手段,提高老舊小區的排水防澇能力。
“行動方案”征求意見將于本月中旬截止并匯總至市住建局,然后經討論、修改、完善,再提交市政府常務會議,待審議通過后實施。據了解,我市鼓勵通過PPP等多種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