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設宜居宜業生態美麗濰坊,近日,我市出臺相關實施方案,決定從2015年開始,利用三年時間,實施九大工程,全面推進濰坊市綠色低碳生態城市建設。其中要求,市區新建小區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12層及以下住宅,須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
九大工程主要包括綠色低碳建筑、商品住宅精裝修、可再生資源利用工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綠色交通等。
綠色低碳建筑工程主要包括:推行綠色建筑設計專篇制度,市區規劃區范圍內、兩河流域沿線新建住宅小區,政府投資或政府投資為主的機關辦公建筑、公益性建筑、保障性住房及大型公建,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在城市規劃區內新建、改建、擴建12層及以下住宅建筑和集中供應熱水公共建筑,必須安裝使用太陽能熱水系統,積極推進高層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一體化應用,建筑高度在100米及以下的住宅建筑逐步推廣安裝使用太陽能熱水系統。
方案要求,到2017年,全市綠色低碳建筑累計達到200個、1800萬平方米,當年綠色低碳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達到45%。
商品住宅精裝修工程主要以廚房、衛生間和洗漱間為切入點,積極推行“三小間”標準化設計與部品體系集成的裝修模式,制定完善設計圖集,逐步在商品住房項目中推行實施,提升居住綜合品質。到2017年,“三小間”裝修比例達到80%。大力推行精裝修住宅,加強精裝修住宅的質量管控,試點精裝修房屋分戶驗收,2015年計劃開工精裝修試點項目不少于10個,到2017年,新建建筑精裝修比例達到30%。
到2017年,新建小區須設雨水收集系統
可再生資源利用工程主要加大太陽能應用力度,逐步強制推廣總高度100米以下的新建建筑全部實行太陽能光熱建筑一體化,因地制宜加強太陽能光伏發電、淺層地熱能和污水源熱能在建筑上的推廣應用,到2017年,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比例占新建建筑比例的55%。
加強中水設施建設,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或居住人口超過3000人)的住宅小區,全部配套建設中水設施。大力推廣雨水收集技術,2015年選擇建筑創意大廈等16個項目進行試點,到2017年,新建小區必須設立雨水收集系統。積極開展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到2017年建筑廢棄物利用率將達到80%。
三年內改造30個老舊小區
按照《市區老舊小區改造整治提升行動方案》,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基礎上,從環境治理、房屋修繕、設施完善、節能改造等四個方面,對市區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整治,重點實施地下管網雨污分流、水電暖氣改造、小區安全監控、停車位建設和外墻保溫。2015年啟動奎文區巨龍小區、中百小區、臥龍社區和地毯廠周邊社區,濰城區河口向陽北區三號、蔡家莊小區、怡教園小區,寒亭區恒聯漿紙宿舍、鏡湖小區,坊子區西華昌老居民區、酒廠小區,高新區鳶飛小區、富華新村等共13個老舊小區改造,到2017年將組織實施30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全面改善老舊小區居民生活條件。
綠色出行分擔率達到72%
實施綠色交通工程。實施城市道路暢通工程,細化完善城區快速路專項規劃和自行車綠道規劃,逐步實施道路微循環系統規劃、建設與改造,提高道路暢通水平。深入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實施公交專用道規劃、建設與改造,保障城區公交路權優先,提升城市公共交通運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交車比重,鼓勵使用新能源汽車和小型純電動汽車,加快配套加氣站、充電站、充電樁建設。做好“四通一治”工作,暢通人行道、無障礙通道和自行車道,加快停車場建設,有序推進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建設。倡導綠色出行,改善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環境,2015年建設自行車綠道80公里,建成全域貫通、聯結城鄉的自行車綠道系統,綠色出行(步行、自行車、電動車及電動自行車、公交車)分擔率達到72%。
同時,實施生態修復工程。以城市建筑與小區、城市道路、綠地與廣場、水系等建設為載體,突破傳統的“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推進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建設。2015年,先期對流經市區的張面河、白沙河、麻溝河、小圩河等河流進行綜合整治,恢復河道行洪和生態涵養功能,形成“水系貫通、連片成網”的水系和綠化生態綠廊,建成后將恢復已消失河道約33公里,新增城市綠地430萬平方米,市區人均新增城市綠地約3平方米,全面改善中心城區水源和空氣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