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奧體中心“景觀通廊”兩側的下沉式綠地
臺風“蘇迪羅”過境,福州城區出現嚴重積水。8日,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楊岳調研城區防洪排澇工作,強調要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據悉,海峽奧體中心片區將成為福州園林建設“海綿城市”中的先行與窗口,新建飛鳳山奧體公園中的人工湖飛鳳湖、圍繞場館周邊的生態內河、下沉式中心綠地都是源自“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該片區是福州市結合青運會項目建設選取的綠色生態城區建設試點,也是福州“海綿城市”建設樣板。
福州將推廣 下沉式綠地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臺風“蘇迪羅”過境,福州城區出現嚴重積水,福州市園林局的專家以五四路為例,對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進行詮釋。他說:“五四路行道樹芒果樹下,是路沿石較高的花池,暴雨過后,這些花池無法吸收人行道上的雨水。而在海峽奧體周邊綠化帶,標高和人行道、慢車道是相同的,下雨時,雨水會直接流進綠地,綠地就形成了蓄水池。今年開始,我們會推廣下沉式綠地、提高道路透水鋪裝比例。”綠地蓄水是否適合植物生長?園林專家說,在奧體周邊綠地,種植著美人蕉、翠蘆莉、再力花等耐水或者水生植物,用積蓄的雨水澆灌和培育這些植物,可以節約綠化成本。
三個雨洪公園 增海綿體規模
市園林局的專家告訴記者,綠地、湖泊、林地、濕地都可以成為自然的海綿體,在市區,綠地和湖泊是運用最廣的海綿體。今年起,市園林局將加強對自然海綿體的保護,讓大自然賦予的海綿體功能發揮最大的功效,其中的重點就是湖泊。
在《福州市綠地系統規劃(2016-2020》的初稿中,市園林局針對五四北片區,提出了環城湖體規劃,預計明年三個雨洪公園設計將出臺,這包括八一水庫下游63畝、斗頂水庫下游120畝、楊廷水庫下游141畝。雨洪公園是雨水和洪水匯集的公園,既有景觀功能,又有蓄洪功能。園林專家表示,這三個雨洪公園將增加新店、五四北片區海綿體的規模。
此外,市園林局將加強市區已有的湖泊的人工疏浚通連工作,其中包括飛鳳湖建設工程掃尾,西湖—左海連通工程后期工作,西湖、琴亭湖的清淤工作。
國內多位專家 推薦“海綿城市”
為了促進專業人員對“海綿城市”理念及適用技術的了解,福州市園林局今日下午將在東部辦公區主辦“海綿城市”專題講座,會議特邀全國建筑技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大學建筑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周鐵軍教授,住建部“海綿城市”研究專家、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白偉嵐進行專業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