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來,水生植物隨著上游開閘放水入侵長江漢江武漢段,雖不如去年來勢兇猛,但日均流進量仍有千余噸。昨日,長江日報記者隨清撈船在漢江打撈作業,一天下來,100余噸水生植物被清除。
水生植物今年來得晚
進入9月,不少市民發現,因為水生植物的到來,漢江江面又形成了不少大面積浮萍區,這些聚集在一起的水生植物,把江面鋪成了“綠毯”。
“和往年相比,今年水生植物來得比較晚”,市城管委水上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水生植物是上游水庫、湖泊開閘泄洪漂入漢江的。由于今年漢江水位一直較高,上游水庫、湖泊的水遲遲進不來。進入9月,漢江水位降低,水生植物蜂擁而至。
水上管理處工作人員曾對水生植物的源頭做過調查,沿江而上發現來自外省。至于水生植物成因,工作人員解釋是上游湖泊凈化水體的產物。由于過量繁殖,這些原本修復湖泊的水生植物泛濫成災。
久不打撈將影響水質
去年,漢江武漢段水生植物全面爆發。水上管理處工作人員回憶,那時每日可流進萬噸水生植物,江面上密密麻麻,幾乎看不到水面。
“雖然密集,但影響水質的可能性很小”,市環境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監測,往年水生植物所到之處,漢江和長江水質并未收到明顯影響,“因為這些水生植物是從上游漂下來的,難在水底生根。”
記者查閱往年我市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報告發現,去年7月,水生植物爆發,漢江郭家臺、新港、宗關和龍王廟四個監測斷面,水質均為二類,保持穩定狀態。
盡管影響水質的可能性很小,市城管委水上管理處每年還是會派出大約50人進行清撈作業,“如不及時清撈,這些水生植物容易聚集在靜水區,吸附其他江面垃圾,一旦發黑發臭就會污染水質。”
“新武器”輕松清漂
今年5月,為提高機械化清漂打撈效率,我市投入千萬余元購入3艘29米長的全自動機械化打撈船。
昨日,記者現場看到,在清撈之前,工作人員已通過圍油欄的布設,對水生植物進行導漂。在水生植物相對集中的地方,位于清撈船前艙的收集器伸入水下,這個類似行李傳送帶的設備將漂在水面上的綠色植物一一卷起后,緩慢運送至清撈船的中后艙。
由于清撈神速,船行之處“綠毯”立刻消失。全過程僅需一名船員在駕駛室內操作即可。
據介紹,使用清撈新武器以前,每天人工清撈量大約在30至40噸左右,現在僅一艘船一天的清撈量就可達80噸。在重慶、上海等沿江城市,每年也會對江面上的水生植物進行清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