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副部長陸克華近日在國新辦例行政策吹風會上表示,將部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鎮具備吸收和釋放雨水功能,彈性地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未來,70%的降雨有望實現就地消納和利用。國家將鼓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相關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這是繼國務院常務會議9月29日提出“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順暢合理利用的海綿城市建設,提高城鎮化質量”以來,對應主管部門的積極表態,一并對外釋放了我國將提速布局海綿城市建設的積極信號。
顧名思義,所謂海綿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顯然,海綿城市建設正契合長期以來各界對當前城市應對洪澇災害,實現城市安全與雨洪資源利用并舉的呼吁,其也將帶動城市建設與民生保障的正面綜合效應集中釋放。
海綿城市建設政策路徑明朗
根據9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2015年起,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在基礎設施規劃、施工、竣工等環節都要突出相關要求。增強建筑小區、公園綠地、道路綠化帶等的雨水消納功能,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等擴大使用透水鋪裝,并和地下管廊建設結合起來。此外,此次會議還提出,海綿城市建設要與棚戶區、危房改造和老舊小區更新相結合,加強排水、調蓄等設施建設,努力消除因給排水設施不足而一雨就澇、污水橫流的“頑疾”,加快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和黑臭水體治理等問題。
不難發現,早在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就曾被提及的海綿城市建設,正與當前政策集中發力的棚戶區改造等重點領域形成交集和合力,其建設前景不言而喻。
為貫徹落實海綿城市的建設,2014年11月住建部出臺《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其中明確了“海綿城市”的概念、建設路徑和基本原則,并進一步細化了地方城市開展“海綿城市”的建設技術方法;2014年12月,財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聯合下發開展試點工作的通知;2015年1月開展試點城市申報工作;2015年4月確定16個試點城市,同年7月住建部出臺考核辦法。
可以說,我國圍繞海綿城市建設已經形成了鮮明的政策路徑,且試點城市的先行實踐更為后續在全國范圍大規模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并結合棚戶區改造以及地下管廊建設提供可被借鑒的經驗和建設前提。政策路徑的明朗,亦對外揭示了國家對海綿城市建設重視程度的非同一般,而其中起支撐和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在于,與國家財力的增長和對城市建設的認識進步關系密切。
在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城市建設峰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牛鳳瑞看來,圍繞城市地下管廊等公共基礎設施做文章,不僅將給城市發展帶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影響,更體現了當前政府城市管理理念和能力的進步。他對本報記者表示,近年來頻發的極端天氣正給城市現代化建設帶來嚴峻考驗,而要經得起這些考驗,就需要城市規劃及建設者靜下心去實施好基礎性城市公共設施工程。
牛鳳瑞認為,早前因為財力有限以及認知水平局限,城市排水等公共設施投入一直不足,且相關設計標準也有待提升,這顯然無法滿足新型城鎮化對城市建設的需求。“在公共財力支撐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提升城市基礎公共設施水平的關鍵是要形成‘長遠考慮、高標準起步、腳踏實地分步實施’的規劃思路。”牛鳳瑞強調,杜絕城市內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城市規劃為城市發展預留出富余量,繼而對城市排水等基礎公共設施做到“增加投入、合理投入、加強管理、提高使用水平”。而海綿城市建設,正是對應這些要求而生的。
蓄排結合 凸顯安全資源并舉理念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近年來,城市內澇頻發正成為困擾我國各級城市的夢魘。每逢汛期,因城市內澇造成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總有發生。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城中看海”的景象就連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也難以幸免。種種這些一致對外揭露了問題本質:城市建設重地上、輕地下一直是成為左右我國城市建設的通病。
這一通病或許正迎來一次被徹底根治的契機。根據陸克華介紹,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意味著城市規劃建設觀念的轉變,這將極大提升城市功能。按照相關推進建設的時間表要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70%的降雨都將實現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各地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本地的目標,但是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陸克華說。
可見,這樣的口吻道盡了中央加快海綿城市建設的決心。事實上,對于正處于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要節點的我國各級城市而言,以海綿城市建設為契機,實現地下管廊科學規劃布局,以期適應新時期城市發展需要的步伐也已刻不容緩。
圍繞城市建設需優先做好排水設施的話題,中國科學院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水循環與水文過程研究室主任宋獻方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直言,頻發城市內澇、洪災正在不斷警示:百年城建必須“先下后上”,牢固基石。而良好可用的城市排水系統,正是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宋獻方認為,城市規劃需要做到全局設計、長遠考慮。為此,必須杜絕追求短期效益,同時要防止歷屆政府因政績考慮,反復實施基建政績工程。實際上,這正是一系列海綿城市建設政策路徑試圖對外傳遞的訊息之一。
以城市硬化路面為例,透水鋪裝正被屢次提及。“越來越多的城市硬化路面削弱了土壤原本較強的滲水能力。”宋獻方認為,長期以來,包括北京等大城市在內,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鮮有采用具備滲水能力的硬化材料,而避免出現因為城市硬化路面造成積水,必須在實施硬化基建工程的同時,增加硬化路面的垂直滲水能力。
“現有的基建施工技術已經成熟,只是投入及時間問題。而鋪設具有優于傳統土壤滲水能力的硬化路面也是多數國際城市普遍采用的治理城市內澇的有力措施。”宋獻方說。然而,地面滲水能力增強對于蓄排結合、綜合利用雨洪資源而言也還只是一方面,要達到海綿城市建設加強排水、調蓄等設施建設,努力消除因給排水設施不足而一雨就澇、污水橫流的“頑疾”的目的,仍舊任重道遠。
宋獻方認為,蓄排結合,通盤統籌考慮治理內澇的確是預防杜絕內澇的良方。這也是全國各級城市在建設過程中,以及積極治理內澇過程中應共同予以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