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岸邊的垂柳在風中盡情搖擺,水中的魚兒成群結隊,河邊有人淘米洗菜、有人悠然垂釣。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不少到泰州的游客在朋友圈曬出照片,對市區鳳城河原生態的美景交口稱贊。
鳳城河的蝶變是我市水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
水系發達、河網密布造就了泰州精致而獨特的水城風光,但近年來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部分河道出現了臟、臭等現象,影響了生態環境。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將環境競爭力作為泰州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黑臭河道整治、水環境生態修復等一系列舉措,守護住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城水韻。
“龍須溝”變身清水走廊
泰興城郊的老上橫港河過去是蚊蠅齊飛、雜草叢生的黑臭河。整治后,這條河變得水清岸綠,而且生態也恢復了。目前,每天都有數十人在河邊釣魚。“這里的水很清,魚也多。”釣友何昌松說,他每天都從泰興城區騎車20分鐘來這里釣魚。
此前,省環保廳公布首輪城市黑臭河道整治成果顯示,我市黑臭河道整治成效全省排名第一。據統計,近兩年來,全市共整治河道23條,總長約25千米,合計投入資金約3億元。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結果顯示,23條河道溶解氧平均濃度從整治前的2.90mg/L上升到6.13mg/L,氨氮平均濃度從整治前的8.9mg/L下降到1.56mg/L。主要指數的一升一降,意味著昔日的“龍須溝”已變身清水走廊。
泰州黑臭河道整治為何能走在全省前列?
市環保局總工程師陳玉琴介紹,為了改善水環境,我市加強部門配合,強化督查推進,通過實施控源截污、疏浚活水、河道整治等工程,對列入整治計劃的黑臭河道進行治理。同時,為加大整治力度,我市還建立了月度巡查制度,由紀委牽頭對治理不力的“河長”進行約談和問責。“一旦被約談,會影響到單位的年度考核和先進排名。”
為防止出現整治效果反彈現象,我市在“河長制”基礎上增加了新內容,即長效管護機制,“某個河長若調動崗位,需要履行交接,且交接時管護要達標,這樣誰的責任就很清楚。”陳玉琴表示。
此外,我市還在每條河的醒目處都建立了公示牌,公布日常管護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留有電話,接受周邊居民監督,并承諾若出現水質明顯惡化現象在正常工作日內“隨叫隨到”。
生物治理修復水生態系統
打壩、抽水、清淤,這是不少市民對河道整治的印象。但在泰州,多條河道卻沒有采用這樣傳統的治理方式,而是創新采用生物治理模式。
在泰州高港區府后河,記者在現場見到了河里“人工管道大規模冒泡”的現象。該區水利局江河堤防管理所所長吳濤解釋,這是利用了生物治理方法,通過向河里增氧,促使定期噴灑的高濃度微生物菌劑消解河底淤泥,“這種生物治理模式特別適用于老城區大型挖掘設備無法施工的河道治理。”
從2013年起,高港區對府后河采取生物治理,通過微生物的協同降解作用,有效提高河道的水質自凈能力。目前該工程已經進入后期維護階段,水質狀況已經從原先的劣五類變為四類水。當地居民說,這里以前是死水一潭。經過治理,現在河水已經變得清澈見底。
泰州水生態治理的特色在于,除了疏浚、清淤等“規定動作”外,在河道整治中廣泛運用生態修復手段,以重建具有水鄉特色的健康水生態系統,并保證其長效性和持續性。例如,除了生物治理外,我市還在河道兩岸大面積推廣使用模袋混凝土護坡,以代替以往的石塊硬質擋墻。模袋混凝土護坡有利于水生植物種植、生長,能為各類魚種提供棲息產卵場所,形成一個植物、魚蝦和其它水生生物共存的空間,還能附集水流中的泥沙、懸浮物,使水中的污染物能夠被水生植物充分吸收。
部門聯動加強源頭治理
水環境整治“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各類生產生活污水的排放,是造成水質污染的根本原因。
水環境污染如何治本?我市的對策是,點面結合強化污水收集處理。同時,推動水利、環保、農業、城管等多個部門形成合力,健全部門聯動機制,共同推進水生態環境建設。
在單位污水處理方面,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泰興市沃特爾化工有限公司用一紙協議解決了污水處理難題。
今年1月起,沃特爾公司將投資200多萬元新建的一套自動化污水處理設施交由專業環境工程企業——方誠公司運營管理。雙方協議約定,由方誠公司派出專業團隊包攬沃特爾公司污水處理相關藥劑和設備運營管理、維修保養等工作,而沃特爾公司只需每年支付一定的托管費用。相關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沃特爾公司的工業廢水中COD濃度完全達標,且正常比泰興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500毫克/升的接管標準還低100毫克/升。
在面源污水處理方面,今年啟動運行的靖江市電鍍集中區堪稱典范。據統計,該市有30多家電鍍企業,原先分散在各個鄉鎮,不少企業環保設施落后,給環境保護帶來隱患。近3年來,該市累計投入2.5億元建成占地100畝的電鍍集中區,并推動電鍍行業的企業入駐集中區,并實現電鍍污水統一管理、統一治污、統一達標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