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雨果曾說過,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和智慧”,這充分說明了城市排水管道對一個城市的重要性。而清淤工們,正是“城市良心”的維護者。他們不僅要在地面上清掏下水道里的淤泥,還得進入陰暗骯臟的河道里清淤。10月20日,記者走進煙臺市城管局排水處芝罘屯河河道清淤現場,親身體驗清淤工作。
早6:30分,記者隨清淤工人王猛師傅來到清淤現場。他和工友們戴上厚重的安全帽,做好安全警示標志,拿起手中的拖鉤,熟練地將10多公斤重的窨井蓋挪開,瞬間一股難聞的味道從井下躥了上來。隨后,一臺鼓風器被搬到了窨井口,大量新鮮空氣被灌入散發著陣陣臭味的管道內。
據王師傅介紹,在河道清淤作業時,經常會遇到高濃度的硫化氫氣體,如防范不當,極易造成人員傷亡,因此下井前必須采取通風措施,通過氣體檢測儀的檢測來確定井下的有害氣體是否超標。作業過程中工人們須佩帶好防毒面具,并用鼓風機不間斷送風,直到作業結束。為防止發生意外,地上、地下的工人們采取輪班作業,每2小時輪換一次。
安全措施準備妥當后,清淤工將一套又緊又不透氣的橡皮工作服套在了身上,盡管天氣已經微涼,但是他們戴著安全帽的額頭還是沒多久就滲出了汗滴。下到井底是一層厚厚的淤泥,腳踩下去,人會深陷其中,幾乎無法行走,眼前一片昏暗。盡管已經采取通風措施,但是下水道里仍彌漫著刺鼻的臭味。工人們幾個人分成一個小組,兩個用鐵锨往桶里鏟污泥,裝滿一桶后,就向井口處運送,最后將鐵桶掛上繩索,通過污泥起吊車運到地面。王師傅告訴記者,這樣的工作他們每天都在做,平均每個清淤工每天要在地下工作10小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早已習慣。
據排水處養護管理所杜洪貞介紹:排水處承擔市區1300余公里的雨污水管線和8萬余座檢查井、92個截流口的檢查、維護、清淤和疏通任務。
通過親身采訪,記者體會到河道清淤工作有兩個難點:一是工作環境狹窄。在河道中作業,工人腰直不起、腳踩不穩,有時還得跪在河道里,泡在污水中打撈。二是各種雜物混合。市區工地多,建筑垃圾和餐館、農貿市場排出的油污、雜物混合在一起排入河道,給河道清理帶來了更大的難度。有時清理建筑工地附近的河道時,里面除了黑泥,底部還淤積大量沙石,有的是混凝土流入后板結在底部。盡管目前有專業的機械打撈設備,但是遇到類似的情況,必須要人下到井底,一點點清理出來。
“這就是我們的工作,沒啥可多說的。只要管道通暢,沒有污水外溢,市民滿意了,我們再苦再累都值得!”采訪到最后,王師傅對記者憨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