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水防澇泵站建設規劃。
這兩天的雨水天氣,讓我市城區一些低洼路段再次出現了內澇情況,“逢大雨必澇”的城市頑疾如何破解?成為當下公眾尤為關注的民生熱點。而今年國內很多城市紛紛利用“海綿城市”的概念,正走入中國城市治澇的視野。
近日,記者從市住建委獲悉,為加快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增強我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我市編制了《玉林市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規劃(2013-2020)》(以下簡稱《規劃》)。目前,《規劃》正在進行公示并征求廣大群眾的意愿,公示期30天,市民若有意見和建議,在2015年12月14日之前,通過書面的形式郵寄至玉林市住建委八樓城市規劃科,郵編537000,聯系電話:2675607。
問診:我市城市排澇工程短板
國內外許多大城市均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管理體制,加大泄水的速度。而在玉林,除部分新開發區、住宅小區采用雨污分流外,城區一環路以內老城區實行雨污合流。現有排水管渠網除了城市中心區和玉柴生活區、玉柴廠區的排水設施比較完善外,其余城東區、鐵西區、城南區、城北區、城西區、江南區等六個區內大部分地方基本沒有雨、污水管道,尚未形成排水系統,均就近通過現在城市排水渠、農業灌溉渠、公路雨水渠向南流江、清灣江、龍表河等水體或依靠地表自然滲透往農田、池塘排放。而有的管道設計功能僅是公路排雨,有的是廢棄了的農灌溝渠,它們卻都事實上承擔了周邊地區生活生產污水的排放功能。
這些設施在玉林城市發展的初始階段尚能湊合著使用,隨著城市建設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增大,給本來就陳舊老化、配套不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統及其附屬設施加大了排水負荷,加之舊城改造房地產開發人為因素的破壞,造成排水系統功能減弱,“逢大雨必澇”的情形越發明顯。
規劃:直排為主,先蓄后排為輔
據介紹,城區易澇的地段將近30處,這些地段幾乎是“逢大雨必澇”,如苗園路鐵路涵洞、新團片區、汽車總站、清寧路段(寧屋角)、廣場東路路口等,這些易澇點很多都是屬于城區低洼地帶,積水難以排放出去。
因此,在基本維持現有排水系統分區的基礎上,結合區域發展和排水防澇需求,《規劃》將市中心城區劃分為幾個大的系統(水系)分區,以直排為主,低洼地帶則采取先蓄后排的排水方式。我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以現有的雨水管道為基礎,同時拓寬加建雨水管道,將現有的排水能力擴大,同時在一些低洼的地帶加建眾多泵站,服務各自的集雨片區,泵站將對蓄積的積水進行抽取輸送至市內兩條江河進行排水。此外,《規劃》將中心城區的湖泊均納入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如玉東湖,不過由于初期雨水比較臟,有可能會對湖泊水質產生影響,因此《規劃》還考慮了徑流控制規劃,主要作用是實現徑流污染的控制,達到保護湖泊水質和提高湖泊調蓄效率的目的。
期待:“內澇功課”成為歷史
近年來,我市在城市排澇工程上加大了建設力度,比如:2014年的東干渠改造、今年年初的中秀路地下排水系統改造,時下正在施工的苗園路鐵道涵洞改造……一個個針對排水系統的建設不斷被提上日程,雖然內澇難以一時解決,但是情況正在緩解。如今《規劃》的出臺,對玉林城區的排水管理工作作出了更明確的指引,越來越多的排水排洪設施將建設到位,不久后,這里的“內澇功課”將成為歷史。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