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一庫清水北送”,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匯水區豫鄂陜九市區人民共同的心聲。 南水北調中線通水近一年來,九市區把保護水質作為政治責任來完成,認真貫徹落實“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方針,鐵腕治理污染,加強生態建設,全力保護環境,確保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個調水年度供水水質均符合或優于Ⅱ類水質標準。
為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新路徑,本報今日擷取丹江口水庫匯水區南陽、洛陽、三門峽、商洛、安康、漢中、十堰、神農架林區、鄧州九市區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呵護一渠清水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做法,以期相互借鑒,加強合作,共同努力保護好丹江口水庫水質,確保清水永續北送。
南陽市
探索高效生態之路
南陽市委、市政府以建設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市為統攬,把保障丹江口水庫水質安全作為頭號工程擺上重要位置,集全市之智、傾全市之力,采取超常規舉措,植綠護綠,涵養水源,保護環境,用流失的金山銀山換來了碧野青山。
南陽不講條件、不計代價,先后關停企業800多家,直接損失超百億元;關閉畜禽養殖場660多家,取締養魚網箱4萬多個,政府投入資金近5億元,幫助企業轉產、職工轉業、漁民上岸。南陽嚴把項目環保關,先后否定了73個大中型項目選址方案,終止了62個大中型項目前期工作。為了保住一庫清水,南陽全面落實《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強力推進項目實施,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報,目前建成項目128個,累計完成投資17.1億元。南陽把打造綠色水源地作為重要目標,在市域2.41萬平方公里范圍內,堅守1490萬畝耕地紅線、1630萬畝林地綠線、400萬畝水域濕地藍線,突出伏牛山、桐柏山、千里淮河、南水北調中線庫區和干渠“兩山兩水”生態建設,構建生態屏障,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5.25%,丹江口庫區森林覆蓋率達53%。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標準。
洛陽市
調整結構綠色轉型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南起丹江口水庫。發源于洛陽市欒川縣的淯河(又名老鸛河)是丹江口水庫的重要水源之一,也是洛陽唯一匯入長江流域的河流。淯河源頭位于欒川縣冷水鎮南泥湖村,在欒川境內經三川鎮和叫河鎮,流入三門峽市盧氏縣,再經南陽市西峽縣和淅川縣,匯入丹江口。
水質決定南水北調工程的成敗。根據《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工程通水后,丹江口水庫陶岔取水口水質達到Ⅱ類,直接匯入水庫的主要支流水質不低于Ⅲ類。為確保“一河清水入庫”、“一庫清水送京”,近年來,洛陽市在《規劃》框架下,擰緊企業排污閘門,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改善流域生態環境,先后實施14項治理工程。欒川縣水源區內已先后關閉取締污染企業21家,其他企業嚴格執行環境評價影響制度。該縣積極引導工礦企業向農副產品加工、特色養殖、花卉苗木等綠色產業轉型,促進流域地區綠色發展。在農業生產方面,調整施肥結構,限制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使用沼氣等生態能源,實現種植產業結構調整,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目前,水源區內大部分耕地已推廣種植彩葉苗木、中藥材等生態作物。
商洛市
建立機制創優生態
商洛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水資源總量約52億立方米,居陜西第三位。發源于商洛的丹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之一。
該市堅決履行“一江清水供京津”重大政治責任,深入實施循環發展戰略,水源涵養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丹江水質總體良好,出省斷面水質穩定達標。
該市在全面實施綜合治理、推進生態建設、提高治污能力、調整產業結構的基礎上,自2013年7月中旬開始,在全市范圍內全面開展“碧水行動”,對水源區水質從源頭上嚴格把關。市委、市政府將“清水北送”納入市重點工作目標考核,并在此基礎上形成長效機制長期實施。
同時,該市積極開展了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專項整治行動、農村環境專項整治行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設施竣工驗收專項整治行動、破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專項整治行動,建立完善了一套工作制度,以制度來約束、固化、保障生態建設,全力確保“一江清水供京津”。
十堰市
五城聯創養山護水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十堰市養山、護水、治水的腳步從未停歇,庫區總體水質始終保持在Ⅱ類以上。
該市堅決貫徹實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到今年9月底已完成投資35.27億元,完工248個項目,正在建設35個。
匯入丹江口水庫的12條支流中,十堰占10條。自2012年12月以來,十堰全面實施了神定河、泗河、犟河、劍河、官山河五條不達標河流治理工程,五河主要污染物指標持續下降。
十堰市堅持“五城聯創(創建國家衛生城、國家環保模范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城市)”,先后投入100多億元,關、停、并、轉污染企業560多家;于去年在全省率先出臺環保 “一票否決”實施辦法;先后投入生態環保資金超50億元,建設污水處理廠62座、垃圾處理廠27座、垃圾處理池9.7萬個。
自2000年以來,該市按照“管住斧頭不亂伐、守住山頭不亂挖、護好源頭不污染”的理念,多措并舉,將2896萬畝青山變成潔凈的綠色海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4.72%,對水源區水質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三門峽市
綜合整治保護水質
地處豫西深山區的三門峽市盧氏縣共轄19個鄉(鎮),其中6個鄉(鎮)處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區。
盧氏縣以實施“碧水工程”為抓手,加大對縣、鄉劃定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內的建設項目清查力度,對存在環保問題的建設項目限期整改,對違法建設、治理無望或不符合環保政策的建設項目限期拆除,禁止在保護區內新建、擴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在飲用水源保護區設立明顯標志,落實飲用水源各項保護措施,確保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和飲用水安全。加大對洛河、老灌河、淇河、杜荊河四條流域內的排水企業綜合整治力度,確保所有河流出境水質達到規定要求。加強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盧氏水源涵養區6個鄉(鎮)3個垃圾中轉站和6個污水處理廠的監管,并按時間要求督促加快運行步伐。
經監測,盧氏縣洛河、老灌河出境斷面水質遠優于各年度市定的斷面水質標準,優于國家Ⅲ類水質標準,其中有部分因子達到國家Ⅰ類水質標準,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
安康市
加大投入涵養水源
漢江是安康人民的母親河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區。
安康市高度重視漢江水質保護工作,積極探索推行了“河長制”對江河溝溪實行網格化管理,并作為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轉變發展方式,積極發展循環產業,重點開發“飛地經濟園區”,從源頭上減少污染。加大資金投入,加強水污染綜合防治。近幾年全市累計投入11億元實施了長治、丹治工程實施小流域治理項目250多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400多平方公里投資108億元大規模實施漢江綜合整治投資18.6億元建成了21個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實施了漢江沿線18個重點鎮污水、垃圾處理項目。以生態創建為抓手持續推進造林綠化。全市10個縣區已有2個縣創建成為國家生態示范區3個縣創建成為省級生態縣1個縣通過省級生態縣驗收2個縣通過省級生態縣專家技術評估。
同時,該市以污染減排為杠桿推動水質保護工作落實,堅持依法行政,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加強環境風險防范,有力促進了漢江水質保護。
神農架林區
立體管護提升環境
神農架林區地處鄂西北,因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在此搭架采藥、教民稼穡而得名,是全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是丹江口水庫的重要水源涵養地。
為確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安全,神農架林區堅持“保護第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建設方針,秉承“保護就是發展,綠色就是財富,文明就是優勢”的理念,以保護南水北調水源、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為首要目標,加大生態保護、生態建設、修復和環境污染防治力度,推進一批重點生態建設、環保工程,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強化生態與水源涵養功能。出臺《生態資源管護責任追究暫行辦法》,成立生態資源環境保護合議庭,建成“空中有飛機、山頭有監控、路口有探頭、林內有巡護”的立體管護網絡,實現連續34年無較大森林火災和病蟲害,在全國率先編制《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管控規劃》,生態功能區紅線面積比例由64.8%上調至89.6%,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健康發展提供重要資源支撐。
漢中市
因地制宜循環發展
為保證“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漢中市始終把水質保護作為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多方攜手,堅持不懈,取得了顯著成效。
該市以建設美麗漢中為目標,著力打好環境治理“四個戰役(垃圾、污水、減排、霧霾)”,全面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確保漢江流域始終保持優良水質。盯緊該市列入《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的七大類67個項目不放,狠抓落實。
結合漢中實際,該市提出了強力推動循環發展、建設生態宜居漢中的戰略思路。目前,漢中全市重點打造的裝備制造、現代材料、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等12條循環發展產業鏈中,有8條產業鏈已現雛形。2014年,全市省級以上的循環工業園區達到20個,產值已占到漢中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6%。
2011至2014年,漢中市投資165億元,搬遷移民9.43萬戶35.8萬人,建設安置點652個,4.5萬戶群眾徹底擺脫地質、洪澇災害威脅,1.2萬戶特困群眾免費遷入新居,搬遷群眾戶均固定資產增收10萬元以上。
鄧州市
源頭治污不留死角
近年來,鄧州市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原則,不斷改善丹江口庫區水源質量和周邊生態環境質量。
開展“藍天行動”,引導農民大力發展沼氣等新型能源,關、停、并、遷、轉污染企業185家,全面杜絕了污染排放。
開展“碧水行動”,以加強城鄉衛生死角管理為目標,控制傳染源,凈化地表水、地下水,目前鄧州已建成污水處理廠1家,日處理能力3萬噸;建成垃圾處理場1個,日處理能力280噸;重點建設與丹江口水庫相毗鄰的5個污水處理及環境監測項目。
開展“鄉村清潔行動”,在廣大農村推行改水、改廁、改廚、改圈、沼氣池(四改一池)工作,美化、綠化、硬化、亮化農村環境。
該市還以提高庫區周邊山區坡地森林覆蓋率為目標,大力推行育林綠化、退耕還林工程,累計退耕地115萬畝,沿庫區鄉鎮森林覆蓋率達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