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我就已經開始做‘海綿城市’的工作了,但那時候國家還沒有提出這個概念。”
身高1.90米的王建軍,從辦公桌拿出一摞專利證書,指著其中一本“一種無墊層透水生態植草地坪成型模具”專利證書(記者注:2013年10月30日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頗有先見之明地說。
“海綿城市”之于中國,最早是在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由官方提出,之后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到2020年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經梳理、搜索公開報道,可見在打造“海綿城市”中業界在過去兩年已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模式,然而真正擁有專利技術的企業、個人卻“少之又少”。
作為內蒙古一家生態企業的負責人,王建軍說,在過去的幾年內一直踐行著與“海綿城市”殊途同歸的事情,利用“一種無墊層透水生態植草地坪成型模具”這項技術先后在內蒙古兩個大的城市做出了“模板”。
王建軍眼中的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或加以利用。
“簡單地說,我們的專利技術就是采用透水植草承載機構,在滿足道路、停車場、人行道等路面原有使用功能,不需要混凝土等硬質墊層……而讓硬化鋪面達到綠化效果,能夠自然滲透、蓄積雨水、緩解內澇、提高綠地率的新型技術。”王建軍對他的“專利”這樣給予闡述。
王建軍說,除這項專利技術之外,在打造“海綿城市”過程中,他還研發了另一項核心技術,即用“建筑垃圾”充當海綿城市的“海綿體”。
“這項技術不僅變廢為寶,更能達到綠地蓄水的效果。”王建軍的這一設想,亦得到了北京林業大學教授趙廷寧的關注,趙廷寧曾對媒體表示,準備派出專家小組進一步對生態植草地坪技術進行研發。
中新社記者了解到,王建軍的這一專利技術不僅在業界頗受好評,同時亦引發海外關注。2014年7月25日,維也納自然資源與生命科學大學土壤生物與景觀建設研究院副院長勞赫皮特還專程來內蒙古與王建軍進行生態修復技術交流合作。
“毫不夸張地說,這項‘專利技術’完全是為中國打造海綿城市而量身定做的。”接受記者采訪時,王建軍頗為自信地說,在當下中國正在行進的“海綿城市”建設中,他已經與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取得聯系,愿意將此“核心技術”貢獻給社會。
“只有很多人掌握了這一技術,我們打造中國海綿城市的說法才不會是一句口號。”王建軍說,從這個意義上講,之前的踐行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