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美,美在太湖水。這是大自然賦予江蘇的寶貴財富,也是歷史賦予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任。作為太湖水環境圈內的重要城市,常州,以堅定的生態自覺激發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擔當,以更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打好太湖水治理的攻堅戰中,書寫出不凡的綠色傳奇。
今年,治太工作交出了一份力透紙背、提振人心,讓黨和人民滿意的綠色答卷——
根據監測,1-11月份,常州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3條入湖河道水質均達到四類水標準;竺山湖未發生大規模藍藻聚集和湖泛,竺山湖水體中污染物濃度穩中有降,總氮較去年同期下降19.2%,連續8年完成“兩個確保”目標,順利實現了太湖安全度夏。同時,據統計,截至11月底,常州市列入省政府今年下達的太湖治理目標責任書中的十大類121個項目中,前期5個,在建24個,完成92個,完成率為76%。
正是本著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常州,以更大的決心、更高的標準、更嚴的措施,策策攻堅,步步為贏,多維創新,多元發力,勇敢探索出科學治太的有效路徑。
路徑一: 靠前指揮,協同治太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治太工作,將太湖作為全國“三河三湖”治理重點,上升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工程,為太湖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常州市委市政府堅決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始終將治太作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重大任務、作為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緊緊圍繞省政府提出的太湖治理年度目標,認真落實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擴大)電視電話會議精神,下發了《關于報送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擴大)會議重點任務落實情況的通知》(常太辦〔2015〕26號),進一步明確責任,完善機制,強化督查,強力推進。
治理太湖是硬仗。“思路決定出路,只有高起點規劃、科學謀劃,才能找到新思路,采取新舉措,贏得新局面。”常州環保局負責同志感言,打好這場硬仗,關鍵是注重科學治太的系統性、協同性與整體性,多策并舉構筑太湖治理的合力。
尤其是,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太湖安全度夏工作。早在4月份起,市委書記閻立(京杭運河“河長”),市長費高云(太滆運河“河長”)、紀委書記沈斌(漕橋河“河長”)等市領導多次現場視察太湖安全度夏工作,詳細了解了常州市太湖安全度夏工作進展情況,并對應急工作提出具體要求,明確要全力以赴實現“兩個確保”,打贏太湖安全度夏戰役。分管副市長史志軍及市太湖辦領導同志不畏酷暑深入太湖安全度夏第一線,平均每周一次現場察看太湖安全度夏情況,每天查看藍藻變化信息,及時協調處理安全度夏中遇到的突發問題,做到了領導靠前指揮,員工一線堅守,后方強力保障。
只有進一步加大治水力度,通過強化“源頭嚴控、過程嚴管、后果嚴懲”,才能使水環境質量不斷得到改善,這成為加快建設生態宜人、環境宜居的美麗常州思想行動上的“最大公約數”。
路徑二:
系統推進,統籌治太
提起“清水工程”,常州百姓心中有評價:這是是常州市人民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正是這一民生項目,在全市太湖水治理中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足跡,這項民生環保工程成為系統治水的“驅動器”。2006年至2010年,常州市對主城區60條河道實施了綜合整治及水環境提升;2011年至2012年,對城市外圍81條河道實施了綜合整治;2013年,對城區周邊29條黑臭河道(河塘)進行綜合整治;2014-2015年,繼續對城34條河道、6個河塘實施環境綜合整治。通過整治,明顯改善了市區河道水質,持續提升了水環境生態水平,為市民群眾營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
這一連續接力的“清水工程”,對全市水環境質量的整體改善可謂功不可沒。一是活水清淤。先后實施水系溝通63條,拓浚37條,清淤148條,清淤量125.3萬方;實施斷頭浜綜合整治18條,實施村莊河塘整治6個,新建改建換水閘站52座,88條河道建成了全線或部分護岸。二是污水截流。對101條河道進行了部分或全程截污,新建64座截流泵站,建設截流管渠270公里,完成108個老小區的雨污分流改造工作。三是工業整治。對970家企業實施了限期治理和雨污分流提標改造,對1237家企事業單位、683家餐飲企業污水實施限期接管,對沿河197家污染企業進行了停產搬遷。四是生態修復。對23條河道進行河道生態修復,選用合適的植物種植在水面浮島,避免了水質的富營養化。同時,對沿河以及河道填沒部分進行了植樹綠化,涵養水土,綠化面積達41.6萬平方米。
邁步龍城,現在的太湖濱水地帶,被生態濕地和防護林所環繞,鄉村河道逐漸變得清澈整潔,一度消失的水生動植物又重新回來。城市河道兩岸綠樹成蔭,一步一景,成了居民休閑、健身、娛樂的好去處。
路徑三:
嚴守底線,精準治太
加強飲用水安全保障,堅守底線,是太湖水治理成效的重中之重。常州,從“水源地”到“水龍頭”,構筑水源地保護、備用水源地、區域供水聯網建設和自來水深度處理等多道安全屏障。
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溧陽市天目湖水源地保護工程、常州市德勝河應急取水頭部及泵站建設工程均已完成,武進區滆湖備用水源地達標建設工程完成圍網拆除和清淤。實施自來水廠深度處理。金壇市長蕩湖水廠20萬噸/日深度處理工程、常州市第一水廠深度處理改造項目均已開工建設。
魏村水廠水質自動監測站,擁有國內首創的組合式生物在線預警系統。生物在線預警系統是目前國際先進的飲用水源預警技術,具有直觀、綜合、快速的特點,它通過生物在行為及生理方面的變化較短時間內指示污染的發生,彌補了理化手段僅能監控有限毒物而不能測定毒物混合狀態下毒性的不足,是飲用水源預警不可或缺的手段和發展方向。該站目前安裝了荷蘭MicroLAN公司的發光細菌急性毒性在線儀、德國BBE公司的大型溞急性毒性在線儀和自主建造的魚類急性毒性監控設備。常州市還率先在魏村取水口增設了全進口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及揮發酚等在線監測設備。目前,該水質預警監測系統具有理化、生物監測能力38項,同時還配套環保“全球眼”、PC Anywhere在線軟件等遠程監控、報警功能,實現了對飲用水生態安全的實時遠程監控。為防患于未然,武進區建成50萬噸滆湖應急備用水源擴建工程,形成了全區“雙源供水、雙重保障”的供水格局,武進百萬人民飲水保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路徑四:
標本兼治,全面治太
民生為上,治水為要。常州,堅持標本兼治、水上水下同線治理,進一步提升水環境質量。
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治本之道。按照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和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要求,常州進一步優化流域產業布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積極實施清潔生產,40家企業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和41家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進展順利。
太滆運河是常州市3條入太湖河道之一,今年以來,氨氮等主要指標與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水質情況還有待提升。為改善太滆運河水環境質量,常州市啟動了永安河等多條河道的綜合整治——在加快推進河道拓浚整治的同時,進一步深化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強化污染源監管,加強整治工程長效管理。常州推行種植業清潔生產,2015年,已推廣商品有機肥1.13萬噸,種植綠肥1.25萬畝;7個循環農業工程、8個畜禽養殖整治項目、2個水產養殖治理項目均已完成年度建設任務。
變廢為寶,治污上做出良性循環“巧”文章。常州市宏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江蘇省農科院最新研制國內領先的高效多功能生物發酵工程技術,對周邊地區畜禽糞便、農業廢棄物進行集中收集、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年處理能力5萬噸。而將這些污染物全部有效地轉化為有機肥料,則消除了這些污染物對河流、湖泊的污染,促進周邊生態環境和水域水質改善。
路徑五:
養用結合,科學治太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才能做到應急時有從容的定力,科學迎戰。這是常州太湖水治理的又一條“真經”。
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金壇市第二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已完成,常州市戚墅堰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已開始安裝設備,溧陽市社渚污水處理廠擴能工程完成總體工程的75%。全市新增污水管網150公里以上,全市完成10個小區生活污水接管工程,城市、建制鎮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4%、65%以上。
力推節水工程。常州市再生水(中水)利用二期工程已完成,全市完成5個農業節水項目、新增農田防滲渠道235公里。常州市餐廚廢棄物綜合處置一期工程、金壇區薛埠鎮垃圾中轉站均已完成、武進城區城南垃圾轉運站、新北區浦江路生活垃圾轉運站均已開工建設。
早研判,早決策,搶占治理的先機,加強應急監測是重要措施。今年,常州市進一步完善環境預警體系,繼續實施3條入湖河流和相關河道196個斷面的水質加密監測,每天分析全市38個水質自動站監測數據變化,一旦發生水質預警,立即開展現場污染原因排查,及時采取針對性整治措施。度夏期間,按省環保廳要求,全面開展竺山湖藍藻巡測,及時分析湖區浮標站自動監控數據及衛星遙感圖片,密切關注竺山湖藻情變化。同時,全市還自行每日開展西太湖(滆湖)藍藻巡測,定期分析滆湖藍藻衛星遙感圖片。
多策并舉,攏指為拳,常州在科學治太上敢出招、善應招,勇毅篤行,行穩致遠。
這份厚重的答卷,飽蘸著龍城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與自信;這份厚重的答卷,書寫出常州環境優化增長的嶄新軌跡。無言的數據,有跡的發展,銘于丹青,贏得民心。我們有信心可期,讓水更綠、讓水更清的生態足跡將在這座龍城綿延賡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