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備受市民關注的征潤洲水源地原水水質安全保障工程昨日宣告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該工程的最大亮點是采用了國內領先的原水“慢跑入庫”技術,讓原水在調蓄池內緩慢自流超過12小時,實現了原水水質處理工藝可預警、可控制,為應急調度處置飲用水源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提供充足時間,大大提高了飲用水源安全系數。
地處江河中下游的城市如何確保飲用水源水質安全?近些年時有發生的飲用水源突發環境污染事件,使得這一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也引起了我市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去年4月,市自來水公司邀請了住建部和環保部頂級應急專家、清華大學張曉健教授來我市調研。經實地查看,張教授創造性地提出了原水“慢跑入庫”的設計理念,后經多方研究論證,最終形成了征潤洲水源地原水水質安全保障工程方案,并經市委常委會議研究同意實施該項目。
征潤洲水源地原水水質安全保障工程于去年11月18日開工,被列入2015年我市為民辦十件實事之一,工程設計規模取水60萬立方米/日,總投資8234萬元,主要建設長江進水涵閘、雙向泵房、原水前置調蓄池、配套原水檢測系統、應急處置系統和導試水廠等項目。昨天上午,市自來水公司工程部主任郭子輝帶領記者來到水源地南側一幢22層高的居民樓頂上,俯瞰工程全貌,并詳細講解了其工藝流程。長江原水通過進水涵閘進入一個“U”形調蓄池,通過雙向泵房調節設定調蓄池內3.5米黃海標高的常水位,保證原水在調蓄池內緩慢自流超過12小時。在這寶貴的半天時間里,原水化驗室、在線監測儀表系統、導試水廠一刻不停,檢驗、監控原水水質,并及時做出處置。
郭子輝介紹,原水化驗室相當于整個工程的“眼睛”,實行24小時跟班檢驗制度,按照國標方法對濁度、色度、肉眼可見物、臭和味等項目進行檢測并記錄數據,對各時段樣品進行24小時留樣,這些檢測信息與我市環保部門實行信息共享。一旦長江原水受到污染,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通過雙向泵房調控,反向排空原水調蓄池內的污染原水,調用金山湖應急備用水源。
據張曉健教授介紹,剛剛投用的鎮江征潤洲水源地原水水質安全保障工程是原水“慢跑入庫”技術在長江流域的首次使用,類似工程在全國也不多見。這一工程采取檢驗檢測兩條線、雙保險,實現了原水水質處理工藝可預警、可控制,為長江流域其他城市處理飲用水源水質安全問題提供了較好的解決之道,對全國瀕臨江河的城市具有很重要的示范意義。(記者邱隆洪翟進)
相關鏈接:
原水“慢跑入庫”技術原理
據專家介紹,我國絕大多數城市取水方式存在一個根本缺陷,即原水水質安全缺乏預警,原水水質監測預警時間嚴重不足,處理水質特別是應急處理時出廠水水質不可控。針對這一現狀,住建部和環保部頂級應急專家、清華大學張曉健教授首次提出了原水“慢跑入庫”設計理念。
原水“慢跑入庫”技術原理是通過大幅度延長原水在水源地停留時間,為原水水質預警和應急調度處置提供充足的時間。一旦原水受到污染,通過雙向泵房調控,反向排空原水調蓄池內的污染原水,并調用應急備用水源,實現原水水質處理工藝可預警、可控制。以征潤洲水源地原水水質安全保障工程為例,取自長江的原水進入調蓄池后“休養生息”,以0.02米/秒至0.04米/秒的速度,緩慢“跑”完1770米的流線,根據測算,慢跑后的原水需經12小時以上,才能進入水廠、凈化成飲用水。
金山湖應急備用水源
2010年,金山湖被確定為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地。目前市自來水公司在金山湖設置了8個監測點監測,其中5個監測點水質為Ⅲ類,3個為Ⅱ類,平均值評價水質為Ⅲ類,基本滿足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的要求。應急備用水源蓄水水域面積為0.9平方公里,蓄水量329萬立方米,應急備用可供水量為216萬立方米,在不考慮工業用水的情況下,其蓄水量可供我市一城四區約50萬戶居民生活用水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