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海綿道路建設,海綿小區建設也是海綿城市建設的一部分。2015年11月底,首個試點小區千佛山南路11號院正式露臉。近日,記者探訪該小區了解到,小區的停車場、路面、綠地處處能吸水,雨水在地下凈化后還可隨時吐出來,用于澆地、灑水。今后,在濟南海綿建設試點區內,還將試點7個建筑小區項目。
海綿小區長啥樣?下沉式綠地,凹陷的大洞用來吸水
濟南首個試點的小區千佛山南路11號院,位于水源涵養示范區。海綿城市建設指揮部介紹,下沉式綠化帶是“吸水”主力。該類綠化帶小區共建了5226平方米,一個夏天可以吸收1125立方米的雨水,相當于近40戶普通家庭一年的用水量。
記者在小區內看到,所謂下沉式綠地,從外表看來,好像地面凹陷一樣,但凹陷的大坑底部別有洞天:除了有一層特別能吸水的種植土,底部還有一層厚厚的碎石,以留住水分。
除此之外,該小區還有蓄水模塊400立方米,滲水模塊50立方米,以及收水桶4個。“小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85%,也就是小區內85%的降水將被吸收,流不出去。”工作人員介紹,整個占地4.6萬平方米的小區,一年可吸水1584立方米,如果換算成自來水,可滿足50戶普通家庭用水一年。
吸收的雨水去哪了?除了回補地下水,還能抽上來澆地
一個小區能吸這么多雨水,雨水又都去哪了呢?海綿城市建設指揮部介紹,可用“滲、滯、蓄、凈、用、排”幾個字概括。
所謂“滲”,是指小區內所有的海綿設施都可以往地下滲水。“所謂‘滯’,植草溝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是一個有植被覆蓋的地表溝渠,從地面看是向下凹陷。地下有種植土、碎石,碎石中還包著一大塊雨水模塊,雨水模塊就像一個絲瓜瓤,能包住雨水。”工作人員介紹,通過碎石,雨水模塊中吸收的雨水逐漸向四周泥土慢慢滲透,回補地下水源。
說到“蓄、凈、用”,工作人員介紹,小區地下設置了很多蓄水井。雨水通過雨水口、滲排管等進入蓄水井,蓄水井內的水可以向四周地下滲透。此外,用于蓄水的還有清水井,通過地下管網,雨水通過層層過濾,進入清水井,日后可以通過水泵抽上地表,用于綠地澆水、道路灑水等。
停車場有啥不一樣?外觀其貌不揚,但能吸水能凈化水
小區還建設了一個能存水能回水利用的停車場。該停車場占地3853平方米,相當于9個籃球場,可以吸水400立方米。
從外觀上看,整個停車場沒有特別的地方。但地下進行了大翻新:自上而下鋪設了3層不同材質的透水材料,除了能吸水,還能過濾水質。
停車場怎樣吸水?原來它的地下有管網與千佛山南路市政雨水管連接。“雨水大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管道,吸收千佛山南路的雨水,不再讓雨水白白流走。”工作人員介紹。
過濾水質則主要依靠清水井。停車場吸收的雨水通過地下管道首先通過棄流、排泥井、沉砂裝置層層過濾,再經過濾消毒裝置,最后進入清水井。“為了保證水質,清水井內還安有水質檢測儀,在回收利用雨水時,保證品質。”工作人員介紹。
還有哪些小區要改造?這7處小區將鋪透水裝置、綠色屋頂等
濟南39萬平方公里的海綿建設城市試點區內,共有6個示范區:水源涵養示范區、內澇高風險示范區、老舊城區提標改造示范區、馬路行洪調控示范區、新開發綜合示范區和蓄滲補給地下水示范區。
記者了解到,郵電新村、南郊賓館老舊片區、偉東新都老舊片區、玉函小區、陽光舜城、興隆新區、魯能片區等7處主要建筑小區今后都將進行雨水徑流或陡坡控制等改造,包括透水鋪裝、綠色屋頂、下沉式綠地、生態樹池、交通系統設施改造等內容。延伸閱讀
海綿小區夏天還能自我降溫
能比周圍小區溫度低多少,今年夏天咱看看
千佛山南路11號院建成海綿小區后,除了能滲水、回水再利用,夏季還能自我降溫。
“無論是分散型布局還是集中型布局,隨著城市水體面積增加,城市熱島強度均相應減小。”研究過城市水體的北京市氣候中心工程師軒春宜介紹。中山大學教授黎夏研究后表示,城市水體至少對200米內的建筑有明顯的降溫作用。
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夏天到來后,千佛山南路11號院能比周圍小區溫度低多少攝氏度,需要等待檢測。記者了解到,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夏天會引入海水為城市降溫,最多可以為城市降溫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