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雨時吸收雨水,干旱時再把水“吐”出來,這樣的城市像海綿一樣,輕松解決城市水資源困境及城市內澇難題,而臨沂于去年就啟動了海綿城市的建設步伐。22日是“世界水日”,我們所在的城市如何做好節水文章?下一步如何打造海綿城市?

雨水進入蓄水池后,再經過過濾、殺菌等處理過程。

雨水收集利用流程圖
地下“小海綿”收集雨水再利用
要建設海綿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設施不可少。據臨沂市城市節約用水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每個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就好像埋在地下的一塊塊小海綿,在雨水充沛的時候吸飽了水后,可以進行雨水再利用。
位于北城新區的魯商中心雨水收集項目,是臨沂首個投入使用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該項目于去年5月進行了試運行,效果良好。22日,在魯商中心銷售中心門前的小廣場上,項目工程部的工作人員掀開了雨水收集池的井蓋,記者看到,池子里蓄滿了水,一臺類似水泵的設備露出水面。
“簡單說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就是埋在地下的一個蓄水池,下雨時雨水順著建筑物的雨水收集管道匯集在池子里,經過處理后就可以再利用,既環保又經濟。”魯商中心項目工程部工程師田海濤說。
據田海濤介紹,該雨水收集利用項目的蓄水量為150立方米,通過收集屋面雨水,經過初期雨水棄流——PP模塊儲存凈化——全自動自清洗過濾——紫外線高效消毒等環節處理,可滿足魯商中心日常綠地澆灑、道路沖洗、景觀水池補水等用水。2015年5月,該項目成功試運行。目前,正值枯水維護期,預計今年5月將繼續運行。
除了雨水收集利用項目之外,去年,臨沂還有一條會“呼吸”的生態透水混凝土道路投入使用。道路利用生態透水混凝土鋪設后,一方面能夠增加城市可透水、透氣面積,調節城市氣候,降低地表溫度,有利于緩解城市“熱島現象”。同時,可以充分利用雨、雪降水,增大地表相對濕度,補充城區日益枯竭的地下水資源,發揮透水性路基的“蓄水池”功能。
大雨不內澇,告別雨后“看海”
“傳統的市政采取‘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順暢’模式,而忽略了雨水的循環利用。實際上,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解決城市內澇、雨水資源化利用等多個問題。”臨沂市城市節約用水辦公室主任焦中志介紹道。據悉,在正常的氣候條件下,典型“海綿城市”可以截留80%以上的雨水。
除了把水留住,節約水源的作用外,面對臨沂城區南北高差大,降雨集中,逢雨必澇,雨季過后就旱,以及滯洪區幾乎全部被擠占問題,建設海綿城市也顯得尤為緊迫。“像地下埋了海綿一樣,下大雨時吸收雨水,海綿城市一定程度上能解決城區洪澇交加,馬路行洪、內澇突出等問題。”焦中志表示。
根據日前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要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將至少75%的降雨實現就地消納和利用,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5%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同時,省住建廳也出臺實施意見,從今年開始,各類城市新區、園區和開發區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以及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改造,都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作為全省降水量最為豐沛的地區之一,創建海綿城市,臨沂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焦中志說,臨沂也是全省惟一的“兩型社會”建設試點市,創建海綿城市有著良好的建設基礎。
劃分火車站、北城新區兩片試點
22日,記者從臨沂市節水辦獲悉,除目前建成的試點項目以外,今后臨沂計劃全力打造海綿城市。根據相關實施方案,臨沂擬計劃劃分火車站片區和北城新區兩個試點區。其中,火車站片區試點區北起陶然路,南至沂河路,西起湖東二路,東至沂河西岸,該區域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
該試點區屬于老城區,建筑密度高,主要是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的措施,提高老城區的排水除澇標準;范圍內清河公園及大型待建居住區的綠地,通過綠地的下凹改造,增加雨水的滯留時間,從而加強下滲、凈化功能。
北城試點區又分為祊河以東和祊河以西兩個區域。本試點區地勢平坦,總體趨向為西高東低、北高南低。該試點區屬于城市新片區,下墊面條件非常有利,河道多,中心綠地及街頭綠地、河道綠廊及北湖濕地公園等面積豐富,設計成生物滯留設施、滲透塘、濕地等有效地調蓄雨水,試點區內重點打造“五橫八縱”道路系統,透水鋪裝、下沉綠地,可以有效地攔蓄利用雨水。
另據悉,今后,臨沂試點區內計劃啟動及續建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共達56項。建成區內雨水回用率將不低于25%;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30%;污水處理率達到98%以上。同時,新開發建設區域100%雨污分流,老舊城區雨污分流比例從85%提升至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