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應水而生,緣水而興。2015年,鎮江成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試點城市之一。近一年的海綿城市建設,讓鎮江的水變得更清,城市變得更美,環境變得更宜居。城市與水相依相戀,一座更綠色更生態的海綿城市正向我們款款走來。
因地制宜全力推進
雖然去年才成為全國試點,但鎮江的海綿建設開始得更早。鎮江海綿新技術的運用,源于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碰到的現實問題。
近年來,鎮江開展一湖九河整治,其中最令給排水管理部門困擾的是,只要下大雨,金山湖和幾條城區河道的水質就會明顯變差,特別是直通金山湖的雨水排口污龍,更是被百姓詬病,一些不明情況的市民甚至猜測“是一些企業借著雨天偷排,而管理部門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污染源”究竟在哪里?市給排水管理處對此研究發現,初期雨水的污染是“病根”。如何解決,他們放眼全球尋求答案。很快,美國西雅圖的低影響開發(lid)技術進入管理者的視線。
所謂的lid技術,就是通過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處理的方法進行滲透、過濾、蓄存和滯留,防治內澇災害,以分散式、小規模的源頭控制來達到對暴雨所產生的徑流和污染的控制,使開發地區盡量接近自然的水文循環。
傳統方式主要依賴于快排,一旦下雨,雨水直接進入雨水管網,短期內管道里雨水量就會達到峰值。峰值來得快,水量大會激起管道內的淤泥,污染水體。峰值過高,來不及排,就有可能在路面形成短時積水。而硬化的地面,在面對強降雨時,也極易在地表形成水流。運用lid技術,雨水不會直接排向管網,首先是向土壤滲透,滲透過程也是雨水凈化的過程,凈化后的水再進入排水管道,或是蓄水設施,雨水停一停、滯一滯,就可以起到削峰作用,存儲的雨水還可以循環利用。
從2010年起,我市就開始圍繞lid開始進行系列課題研究,目前,已經完成了以城市排水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和數學模型為基礎的智慧排水系統平臺,并利用模型完成城市排水防澇能力評估、城市面源評估和城市內澇風險評估。
海綿技術落地生根
隨著海綿城市的建設,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透水鋪裝等許多海綿技術開始進入市民生活。那些看起來“高大上”的海綿技術究竟是什么樣構造,它們又將起到什么作用,近日記者采訪了市海綿城市建設指揮部相關工作人員。
雨水花園(如圖所示),與一般花園不同,花池要比周邊低,路牙也是缺口式的,花園內種植著耐澇的植物,而花園里看似不起眼的土卻內有乾坤。土層的最上面是專業的介質土,介質土下面是粗沙,粗沙下面則是碎石層,碎石層底部埋有盲管,碎石層最底下是防水土工布。一旦下雨,雨水通過路牙缺口,流進花園內,通過介質土、粗沙和碎石凈化后,流進盲管,然后通過盲管,最終進入排水管網或是進入雨水調蓄池,進入雨水調蓄池的水可以用來洗車或是澆花。同時,在雨水花園內還會設置溢流口,它的作用主要是當雨水花園蓄水的水位超過一定高度時,讓雨水通過溢流口直接排進管網,以防止雨水倒流出雨水花園。
生態草溝,主要用于道路兩旁,又叫植物淺溝,淺溝里種植耐淹的植物,可以代替傳統溝渠排水系統,可以起到蓄峰和凈化的作用。
下凹式綠地,是利用開放空間承接和貯存雨水,達到減少徑流外排的作用,一般來說低勢綠地對下凹深度有一定要求,而且其土質多未經改良。與植被淺溝的“線狀”相比其主要是“面”能夠承接更多的雨水,而且其內部植物多以本土草本為主。
透水鋪裝,目前鎮江采用的透水鋪裝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鋪設透水磚,通過磚本身來透水,另一種是結構透水,通過磚與磚間的縫隙透水。而磚下面則是碎石,碎石的底部同樣埋有盲管。
除此之外,還有雨水罐、雨水調蓄池等。“其實這些‘海綿體’結構并不復雜,其根本就是遵循自然的方式,讓土壤蓄水,讓雨水和河道相連,達到蓄水、排水、凈水的目的。”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道。
海綿技術措施可以概括為“滲、滯、蓄、凈、用、排”。“滲”,減少硬質鋪裝、充分利用自然下墊面滲透作用,減少徑流,涵養生態與環境,積存水資源。“滯”,通過雨水滯留,以空間換時間,提高雨水滯滲的作用,同時也降低雨水匯集速度,延緩峰現時間,既降低排水強度,又緩解了災害風險。“蓄”,降低峰值流量,調節時空分布,為雨水利用創造條件。“凈”,減少面源污染,降解化學需氧量(cod)、懸浮物(ss)、總氮(tn)、總磷(tp)等主要污染物,改善城市水環境。“用”,充分利用雨水資源和再生水,提高用水效率,緩解水資源短缺。“排”,構建灰綠結合的蓄排體系,避免內澇等災害,確保城市運行安全。
據了解,目前海綿技術已經廣泛運用于鎮江的城市建設之中。解放路南段兩側就充分運用了雨水花園技術;江二社區的停車場采用了透水鋪裝;海綿城市建設指揮部的屋頂就是一個非常雅致的屋頂雨水花園……各式各樣的海綿技術正不斷在鎮江落地生根。
海綿城市先行先試
“什么是海綿城市?城市要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如果說,上述的海綿城市建設只是一個普世概念,那么鎮江作為一個先行先試的城市,也有自己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對鎮江而言,我們的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是‘3+2’。‘3’是指到2017年底,22平方公里試點區全面完成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排水防澇標準達到有效應對30年一遇的降雨;面源污染削減率要達到60%;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5%。而‘2’則是指對超標雨水的綜合利用,建設具有美學價值的水景觀。”海綿城市建設指揮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在海綿城市建設中,人們形象地把傳統的管網,泵站稱為“灰色設施”,而把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生態草溝稱之為“綠色設施”。而在鎮江的海綿城市建設中,“灰色”與“綠色”是兩者并行。“用灰色還是綠色,是需要客觀、科學評價的。”相關工作人員說,“簡單來說,就是能用綠色的地方要盡量用,不能用的地方才用灰色,總之就是要把綠色和灰色形成最佳組合。”
縱觀鎮江海綿城市建設可以發現,在源頭控制上正大力推進lid技術,以綠色為主;而中間則通過增加雨水管徑來解決排水問題,這主要是灰色的;而末端則應地制宜,既有灰色的,也有綠色的,灰色的有調蓄池等,綠色的有生態濕地等。
海綿城市是新的城市開發建設和運營模式;它不只是對城市基礎設施、城市水系統的變革和創新,更是現代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涉及城市生產生活方方面面。海綿城市建設推進著生態文明,關系著環境和民生。
“當前海綿建設主要從三個方面推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源頭達標工作主要推進小區、道路和新建綠地的改造;專項達標工作主要是解決防汛排澇,積水區的改造就屬于其中一項;最后一個是綜合達標工作。22平方公里的示范區將分為17個匯水區,每個匯水區都必須達到‘3+2’的目標,通過抓各個匯水區的工作來保證試點區全部達標。”
三年完成試點區工作,十年完成整個建成區。這是海綿城市建設指揮部每一個工作人員牢記于心的目標。
據了解,試點區域中,今年計劃達到海綿城市要求的總面積有11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的面積是2平方公里。全市今年計劃開工項目198個,其中計劃完工136個。截至4月,共有53個項目完成方案設計,其中23個項目完成施工圖設計,開工項目36個,竣工7個。特別是江大海綿校園、海綿主題公園等重點項目都在有序推進之中。此外海綿ppp項目已經簽約,近期有望注冊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