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后,陜西省立即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將海綿城市作為城市建設管理的突破口,將基礎設施建設及城市管理等工作作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群眾生活質量的主要抓手。
政策+試點——落實會議精神出實招
今年,陜西省制訂并下發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城市規劃,并確定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和相關控制指標。
同時,陜西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在全省范圍內采取競爭性評審方式,開展了海綿城市建設省級試點工作。在對各市申報資料進行技術評審、現場考察后,確定寶雞市、銅川市為該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并予以政策優惠與支持:連續三年每年給予2000萬元資金補助,優先安排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中央財政資金、國家專項建設債券等對海綿城市建設的資金支持,提供長期穩定、低利率的信貸資金支持,并優先推薦參加國家級海綿城市試點評選等。
目前,一場“水的革命”正在陜西省各地展開,依托海綿城市建設,“以水潤城”,打造高品質的城市生活。
打造海綿城市——凸顯“陜西特色”
陜西省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氣候,水資源總量少。為此,該省要求各地在建設海綿城市時,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制訂出不同的建設實施方案。
筆者在海綿城市建設省級試點之一的銅川市看到,該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目前正在對九州東道進行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在道路中間的綠化帶,設置了符合海綿城市理念的滲透帶、過濾層、集水池、溢水管帶設施,形成了長300米、寬12米、匯水面積為3600多平方米的實驗段,并設置了觀察井,以監測實施的運行情況。
10余個小區、近30處公共服務設施、10余處廣場綠地、20條城市道路……銅川市因地制宜地對各類對象實施了海綿城市建設與改造,并在棚戶區改造、美麗鄉村建設中,運用海綿城市建設的新理念、新措施、新材料,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
而另一個試點寶雞市,則利用自身的園林綠化特點,踐行陜西省海綿城市“因地制宜”的建設原則。
該市是國家園林城市,市區公園、廣場等場所較為密集,有充足的公共區域適宜建設地下排水系統。同時,市區沿渭河而建,所有雨水都可以匯入,寬闊的渭河相當于城市的天然蓄水池。
寶雞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統籌安排好自然水系、人工水系、城市給排水、防洪排澇、再生水利用、地下水回灌及其相關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運用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城市水土保持系統、城市雨水管理利用系統,把城市內的水資源調節好、管理好,打好海綿城市的“水基礎”。
武裝“海綿”——讓小區自然“呼吸”
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陜西省西咸新區以灃西新城為試點地區,全力推廣海綿城市建設,全面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從全區域、多層次、全過程對雨水進行“滲、滯、蓄、凈、用、排”綜合利用。新城在所有保障房項目中同步采用海綿城市建設施工工藝,讓綠色生態社區成為城市中會呼吸的“海綿體”。
走進灃西新城同德佳苑保障房小區,45%的綠化面積讓小區看起來生機勃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小區雨水收集利用系統的設計:雨水經過小區雨水花園的滲透過濾,再經過排水管道流向灃西新城的綠廊進行再次滲透、過濾,讓自然與社區融為一體,使這里成為灃西新城打造“綠色海綿”城市的樣板區。
筆者看到,工作人員將滿滿一桶水倒在小區內活動廣場的地面上,不到一分鐘,水便滲入地下。據工作人員介紹,該小區通過植物、土壤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并使之逐漸滲入地下,涵養地下水。在雨水飽和時,用來補給景觀用水、廁所用水或者排入市政管網,實現了節能、節地、節水、節材。
據了解,灃西新城依托區域內不同場景的實地實驗,結合運行獲取的基礎數據,初步形成了一套技術標準,構建起了建筑小區、市政道路、景觀綠地、中央雨洪系統“四級雨水收集利用系統”。今后,新城將全力推廣海綿城市的建設管理,使之成為創新西北地區及其他缺水區域城市發展的新樣板,探索出一條綠色生態、產城一體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生活品質,只是陜西省積極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一個縮影。陜西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及城市管理等實施細則也將逐步出臺,為全省人民高質量的幸福生活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