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早晨6點左右,家住東風路世紀花城的李大爺總喜歡在家門口附近新修的小路鍛煉身體。李大爺說,這些新鋪設的硬化道路,不積水,還防滑。7月20日早晨一場大雨,李大爺還驚奇地發現雨水順著彩色路面的縫隙,流到了附近的綠化帶。
在東風東路(岔河濱河東路—晶華大道)的綠地或者景觀的節點,市民能看到幾塊這樣的標志牌:
植草溝——滲、蓄、排:“我有隱身本領,不太容易發現吧,下雨的時候你很快就會找到我啦!周邊來不及滲的水流到我身上,我一邊滲,一邊蓄,同時還把水排到其它地方。”
透水人行道——滲:“我是會喝水的道路,給我一瓶水,不到5秒全喝完,大雨、小雨那就更不在話下了!我喝的水可沒自己用,都送給下面的土壤了,最后送給小草、小樹。”……
記者從我市城管部門了解到,這是我市打造的首個“海綿城市”理念綠化工程,使綠地能夠吸水、蓄水、滲水、凈水,有效提高了城市的排水和儲水功能。
據了解,該工程位于東風東路(岔河濱河東路—晶華大道),長4000米,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總投資1550萬元,因該區域實施南部生態片區污水管網改造工程,原有綠化帶受到破壞,市委市政府將該區域綠化恢復工程列入城建計劃,工程于2015年10月開工,2016年5月竣工。
該工程首次置入“海綿城市”的理念,建設多個具備“海綿體”功能的綠化項目,使綠地能夠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又可將蓄存水有效“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理念引入工程,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透水性路面比較具有代表性。該項目采用紅色膠黏石鋪設硬化道路,由于膠黏石具有高效透水、自然美觀、色彩多樣、經久耐用等特點,鋪設的石子路面自然美觀,又因具有膠黏性而不易散落。若遇雨水天氣,降水能夠通過石子間隙滲透到地下,形成“海綿體”式雨水循環過程,使綠地道路具有吸水性,有效提高綠地的排水和儲水功能。
工程建設海綿城市滲塘2個、植草溝2個,其中,滲塘底部鋪碎石,上面鋪設土工布覆土,并種植水生美人蕉、水生鳶尾、千屈菜等,由于滲塘地處綠地較低位置,遇降雨時,能將周圍無法吸收的雨水收進去,從而形成小型人工湖。生態植草溝又被稱為植被淺溝或生物溝,本身具有滲透功能,在降雨或綠地滲透飽和時,能夠使來不及下滲的雨水匯入并吸納至溝內,邊滲邊蓄,同時向下游轉運。在溝中栽植千屈菜、水生鳶尾等,既能防沖刷,起到固土作用,又不會對排水造成太大影響。
此外,該工程延續了東風路“森林花海,綠色生活”的景觀主題,施工中,以立足現狀、完善提升、突出重點、經濟美觀的原則,打造一處帶狀公園。使整個公園形成一條林下漫步道,貫穿東西,兒童活動區、老年活動區及休閑活動區多點分布的“一帶多點”景觀結構,有效銜接整條東風路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