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的幾場大暴雨之后,家住梅溪橋的老杜驚訝地發現,原先以為會出現的城區積水現象并沒有出現。對比以往發生的小區大面積長時間內澇,雨后沖刷锃亮的一條條街道讓市民舒心的同時,也讓老杜在社區意見反饋單上劃上了一個大大的“滿意”。
入夏以來,湖南各地多有暴雨,暴雨所至,岳陽周邊一些城市連續發生內澇。防汛二級預警的拉響,讓相關部門枕戈待旦的同時,也讓市民們心懷忐忑。如何排澇,讓岳陽城區安全度汛成為大家普遍關注的話題。
抓好“面子”
4年前,地處洞庭湖畔的岳陽城區內澇多、積水嚴重,群眾怨氣多、罵聲多。從2012年開始,市委、市政府投入5000多萬元,啟動城區低洼地段整治工作,力爭用三年時間改變積水現象。
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注意到,今年入汛后,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唐道明對城市防汛防澇工作高度重視,親自擔任市中心城區內漬應急處置小組指揮長,并多次組織成員單位對防洪排澇工作進行專題部署和會商,要求按照“標本兼治、遠近結合、綜合施策”的原則,扎實推進中心城區漬水綜合治理工作。
凡事預則立。為應對強降雨,岳陽樓區、經開區、南湖新區進一步完善防汛應急預案,各成員單位認真落實責任。
市城管局對所轄的11座泵站投入100萬元進行維護維修,特別是對金東門、蛇皮套兩大水系涉及到的蛇皮套泵站投入40萬元進行維修,并購買了7臺設備,抽排能力大大增強,保障在暴雨時各泵站正常滿負荷運轉,緩解各泵站前端排水的壓力,確保城區排澇泵站的正常運行;臨時架設泵站,抽排低洼地段漬水;同時對主城區11個易漬點26千米的管網清理淤泥3453立方,確保管道暢通,并對金東門、蛇皮套的雨水閘進行檢修,保證強降雨時段能夠將雨水有效溢流。
市長江修防處通過采取自然排放和電排抽排等措施,累計開機5133個小時,有效地降低了南湖、東風湖、吉家湖、月形湖的平均水位2.5米,排水量達5425萬方,騰空其庫容,為城區后段防汛防澇打下基礎。
市住建局對王家河景區泵站進行維護,確保泵站在防汛期間能夠有效抽排。
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通過對城區內湖水位的科學調度調蓄,清淤、疏通排水管網,保證維護好泵站正常抽排,充分發揮整個城市排水設施功能等一系列措施后,城區降雨受漬情況較去年同期明顯好轉。主城區11個易漬點除下王組地段漬水時長8小時外,其余均未出現漬水現象,特別是漬水問題十分突出、居民反映十分強烈的金東門、博物館、娃娃塘、佘家垅等地段,漬水現象消失不見。
疏通“里子”
8月4日上午11點,烈日高照,46歲的史大朋從市郵政的下水管道里爬出來時,渾身夾雜著臭水和汗水。半個小時前,他剛和工友一點點鏟挖了至少0.45立方的淤泥。
從長城市場到郵政局的下水管網僅僅500米長,可清淤工作卻要花掉史大朋和工友們至少一個多禮拜時間。
他告訴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夏天熏天的惡臭和炎熱的氣溫都在他們可承受范圍內,但是下水道中的毒氣卻是危險因素。因為下水道內都是污腐類的垃圾,長時間在高溫中會發酵出有毒氣體。
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在現場看到,清淤隊員首先打開周邊道路所有井口蓋,排除有毒氣體,然后戴上氧氣罩爬入管道,由于管網狹窄,無法利用機械,只能對里面淤泥采取人工清理形式。每天,史大朋和工友們要清理出3噸左右的垃圾和污泥,在炎熱夏季里,他們不僅要面臨臟、苦、累的考驗,還要忍受高溫的折磨,可想而知清淤難度有多大。
一個城市的排澇防洪能力如何,下水管網通道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這些管網位于地下,雖在市民的視線之外但是卻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正是史大朋們這樣的默默奉獻,盡心盡責,始終堅守在城市清淤的第一線,才及時保障了下水管道的暢通無阻。
“下水管網可以說是一個城市的動脈,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清淤現場,市城市排水管理所所長田培建打了這么一個比方,“清淤工人就是要把所有下水管道里的垃圾、泥沙、污泥給清理出來,保持管道的通暢,保障城區的排澇。”
為防范暴雨可能導致的城市內澇漬水,在主汛期來臨前,市政工人們重點加強對隱患地段排查、排水設施維護等工作。特別是系統清淤管渠,分水系一條一條進行清淤疏浚。截至目前,已全面清理、疏通了求索路、南湖大道、巴陵西路、巴陵中路等排水管道淤泥2100 立方,對青年堤、蛇皮套、金東門、人汽公司、下王組至農委段等主涵清淤1353立方;及時更換了雨水窗740套、檢查井136套,做好排查和補損工作;對部分設施進行了維修和改造,搶修了青年堤主涵明溝20米,糧食局小區主涵搶修30米;加強低洼路面雨水窗垃圾清理,加大排水系統收集能力,道路雨水和漬水點確保在雨停后30分鐘內基本得到消退。
“海綿城市”建設 讓城市徹底告別“看海”模式
事實上,“水患”已成為困擾各大城市的共同難題。除了硬化面積過多外,如今擔任城市防汛重任的排水設施也同樣面臨很多問題。
市政管理處專家姜俊杰表示,目前我市的排水標準較低,多數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所建,歷史欠賬太多,基礎薄弱,連基本的雨污分流系統都未形成,還存在排水系統老化、更新難等問題。對于這點,田培建也表示十分認同。
他告訴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如今的城市建設中,如果污水管道接入雨水管道,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會導致水體污染;而雨水管道與污水管道合用,暴雨來臨時雨水通過這種擁擠的管道排放就不暢快,容易導致內澇。在城市快速擴張過程中,普遍的做法又是重地上輕地下,對原有排水系統考慮不夠,加之原有的堤壩、湖塘被填埋后,導致綠地面積減少,匯水面積無限增加,成為城市建設中的一道“硬傷”。
可喜的是,岳陽市已成功申報湖南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六大措施處理城市初期雨水和地表徑流,有效緩解城市內澇。今后,所有市政和房建項目均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納入管控范圍,嚴格規劃、設計、施工和監管。
按照未來構想,從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期間,明確南湖新區、洞庭新城為試點建設示范區,面積達18平方公里,受惠人口20萬,并建設完成王家河、馬壕污水處理廠和清華園小區的海綿體項目建設工作。“十三五”期間,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岳陽還將按照“宜業、宜居、宜游”總體目標,結合環南湖旅游交通“三圈”,推進水生態修復。通過挖掘現有水系、渠系、內湖潛能,統籌清淤疏浚、連通工程、涵閘調控等措施,加強水生態、水環境治理和保護,逐步在規劃區構建“格局合理、功能完備,蓄泄兼籌、引排得當,水流通暢、環境優美”的河湖連通體系,全面根治城市內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