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溫嶺東部新區“海綿廠區”一角。
“藍天白云,野生的蘆葦、草地及一片生態濕地,儼然到了內蒙古草原。這是為改善東部新區小氣候而建的龍門湖生態濕地……在溫嶺東部新區,我看到了一個初見成效的海綿社區。”近日,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道路交通與工程規劃設計所所長趙萍,在微信發出名為“一個初見成效的海綿社區樣本”的文章,對溫嶺東部新區的“海綿城市”建設大為贊賞。
東部新區何以引起省城專家的關注?以“產業新城、宜居新區、生態城市”為發展方向,溫嶺東部新區2010年啟動實質性建設時,就以低影響雨水開發系統構建為核心,開始探索“海綿城市”建設路徑。打造宜居新區,東部新區做足了水的文章。
作為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溫嶺,實踐經驗來自東部新區。去年6月,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財政廳牽頭的“海綿城市”建設調研組來此考察后,認為其經驗值得推廣。目前,東部新區是全省整區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樣本。其背后有怎樣的“水密碼”呢?
生態理念貫穿始終
7月12日中午,在溫嶺東部新區北區,烈日下的千禧河河岸綠草如茵,河道淺水處蘆葦叢生,充滿鄉村野趣。
在東部新區,所有的河流都有一個共同點:沒有直立砌石岸線。為什么打造這樣的河道?答案是:生態,滯洪能力強。采用緩坡堤岸,魚蝦等生物有了產卵地,蓄洪能力也比直立堤岸強很多。
在東部新區,所有入園企業都有生態化排水系統;所有市政道路,也是“海綿道路”,沿路綠化帶低于路面,雨水匯集到綠化帶里先下滲,被吸收一部分,多余的雨水經草地凈化后排到河湖水系,做到了“先滲后排、先凈后排”。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的是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為“水彈性城市”。溫嶺東部新區,就是一塊“大海綿”,達到了讓雨水“停一停、留一留、滲一滲”的效果。這個過程,也是雨水凈化的過程。僅“海綿道路”的植草溝,就能滯留路面雨水徑流中93%以上的懸浮顆粒污染物。
表面看,溫嶺東部新區的“海綿城市”建設是在做“水”的文章,而其本質卻是生態。溫嶺市委常委、東部產業集聚區黨工委書記蔣招華說:“我們開發建設遵循的原則就是將開發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使開發后的水文條件基本接近于開發前。”
為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彌補的老路,東部新區2011年就編制完成《生態基礎設施規劃》,確立相對完整的自然生態格局,建立安全的城市雨洪管理系統,預留多樣的城市開放空間,并根據地理條件確定城市功能。在此基礎上,東部新區編制其他規劃并開展建設。
生態規劃優先,保證了溫嶺東部新區開發建設的生態基底。與“海綿河道”“海綿道路”“海綿廠區”相呼應,龍門湖、曙光湖、錦鱗湖、碧海湖、千禧河、碧水河等河湖水系成為“海綿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全區水面率達12%以上。
政企共建多方受益
炎炎夏日,溫嶺東部新區北區,溫嶺市鑫凱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溫嶺市奧利泰電氣有限公司等企業,新廠房正緊張裝修,廠區的雨水花園已經建成蓄水。
在溫嶺東部新區,每家入園企業都建有生態排水系統。浙江金鴻食品機械有限公司通過雨水收集系統,把屋頂雨水收集起來,儲存到地下600立方米的水池中,經處理后用于高溫天鋼構屋頂噴淋降溫,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而公司廠房前占地3畝、包括綠化達5畝的雨水花園,則為廠區提供綠化用水,還對地下蓄水池起到調蓄作用,做到了雨水的“先蓄后排,先用后排”。
在水資源緊缺的溫嶺,金鴻食品機械公司的生態排水系統,成為水資源循環利用的典范。據估算,公司所投資金將在5年內收回。到第六年,“下雨就等于給公司賺錢”。
溫嶺東部新區“海綿城市”建設,除了市政基礎設施帶頭示范外,也廣泛發動企業參與。這是該區“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大特點,也是“海綿城市”建設能夠全面推開的重要原因。溫嶺東部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副主任林劍說:“全區目前開發建設的工業用地有4000多畝,工業總的用地有1萬多畝,如果企業不參與,‘海綿城市’只是個名頭。”
為促使企業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東部新區專門制定了《北部工業區生態排水方案》,出臺了《工業企業設計、建設和管理準則》。入園企業都與管委會簽訂協議,按照低影響雨水系統的構建理念進行建設,實行雨水資源化利用,生態化排水系統建成后經管委會驗收合格才能投入使用。
企業生態化排水系統的構建,不僅能為企業節約水費,對生態保護也大有益處。溫嶺東部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駱立方說:“新區只給每家企業一個雨水排放口,排放口前端建立一個雨水池塘,企業如果偷排漏排污水,被污染的首先是自家的雨水花園。這對企業來說,是個軟約束。”
東部新區還以政策為杠桿,對建設生態化排水系統的企業加以支持和獎勵。按照規定,企業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室外工程,設計費由政府補貼。按“海綿城市”建設的廠區,每畝獎勵5000元。
目前,東部新區17家企業完成生態化排水系統建設,在建企業8家,處于圖紙設計階段的有20家。
整區推進成效初顯
金塘北路是溫嶺東部新區的一條市政道路,上半年已完成沿路景觀綠化。這條路的機動車道邊緣也沒有下漏式快速排水井。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是低于路面的淺草溝,非機動車道和游步道之外還有一片綠化緩坡。
值得一提的是,金塘北路馬路邊沒有道牙,雨水將流向淺草溝,在溝里停留、滲透、凈化之后,再滿溢到排洪井。雨量不大時,雨水在淺草溝滯留,不僅給小魚等生物提供生活空間,還能美化環境。7月12日中午,在溫嶺市鑫凱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門口的淺草溝內,青草茂盛,小魚游動,還有青蛙跳來跳去。
溫嶺東部新區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首先從市政道路千禧路試點。千禧路經過多次臺風暴雨檢驗,大雨過后雨水約70%下滲,生物滯留設施積水一般不超過10個小時。
而隨著經驗的積累,最早建設的部分市政道路因不符合“海綿城市”標準被列入改造范圍。溫嶺東部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永進說,截至目前,東部新區共建成千禧路、金塘北路、22街、松鶴南路等“海綿道路”11條,準備改造4條,在建5條。
作為全省樣本,從去年開始,溫嶺東部新區下決心整區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除了道路生態化排水、建設企業生態排水系統、發揮河流調蓄功能外,還建造透水地面,推進公建項目雨水收集,建設生態濕地,保留城市農田等一系列“海綿”區。
東部新區南北兩個污水處理廠,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的尾水,被引入人工濕地進行深度凈化,凈化到Ⅳ類水標準才排放到河湖水系。就連污水處理廠的停車場,也是生態型的。
東部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引來候鳥,也吸引了游人。春賞油菜花,夏季看海,秋季采摘,冬季觀鳥,活躍的濱海休閑游受到市民青睞。
“海綿城市”建設的諸多努力,實質上是從源頭實行“五水共治”,“海綿城市”建設起到防污水、儲澇水、滯洪水、助節水、補供水的作用。經過5年多的開發建設,東部新區水體仍保持Ⅳ類水質不變,沒有發生過城市內澇,最大程度實現了雨水資源化利用,綜合效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