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清澈,水草飄搖,魚翔淺底,是每一位百姓心向往之的生動圖景。然而,我國城市河流有90%左右受到污染,出現河水滯流、水體厭氧、生態退化、淤積嚴重、透明度差,甚至發生黑臭等問題。“由于水體污染負荷遠遠超過城市受納水體的環境容量,導致河水中有機物、氨氮等污染物嚴重超標,城市河流水環境生態系統處于失衡狀態。”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翔說。

2015年出臺的“水十條”,將黑臭水體治理作為重要內容,明確提出2017年底前,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到2020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公開資料顯示,從2016年初開始,已經有30余個城市公布了黑臭水體排查清單,制定了治理計劃。2016年,各地的黑臭水體治理將進入實質性階段,治理需求有望集中釋放。
于是多地亦相繼吹響新一輪治水號角。《湖北省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出爐,提出武漢市建成區2017年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其他市(州)城市建成區應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體治理目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
2016年1月,北京市公布了第一批黑臭水體名單,涉及6個行政區域24條河段,總長度67.37公里。當月,廣東省政府印發實施《廣東省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明確廣東實施國家《水十條》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提出到2017年底廣州、深圳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住建部、環保部2015年9月聯合發布了《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成為“水十條”發布之后落實的第一個配套細則,從而打開了數千億元的市場空間。綜合多家券商分析,2016年,黑臭水體治理將成為市場關注的一個新熱點。根據E20環境平臺的估算,到2020年,全國黑臭水體治理市場規模約為4000億元。
分三個階段
事實上,所謂黑臭水體指城市建成區內,呈現令人不悅的顏色(黑色或泛黑色),和(或)散發出令人不適氣味(臭或惡臭)的水體的統稱。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胡洪營介紹,有機物污染是形成黑臭水體的直接原因。當水體中有機污染物含量過高時,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機物分解會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使水體轉化成缺氧或厭氧狀態。
在缺氧和厭氧條件下,有機物將轉化為惡臭物質,致使水體變臭;水體中的鐵、錳等金屬離子還會與水中的硫離子形成硫化亞鐵、硫化錳等化合物,被懸浮顆粒吸附后,致使水體變黑。若水體中含有微藻、放線菌、霉菌等物質,還會引起腥臭味。
從污染源角度解析,黑臭水體的主要污染源囊括了工業污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等點源,大氣沉降、降水徑流等面源,以及底泥污染物、生物體污染物等內源。針對這些問題,住建部與環保部聯合編制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提出了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活水循環、清水補給、水質凈化、生態修復等多種整治技術,希望能實現“因地制宜,一河一策”、“多管齊下,綜合治理”。
然而,許多黑臭水體治理工程,由于治理措施不科學,重治理輕保持、重短期輕長效而導致水體返黑,水質反復惡化。“根本原因在于,這些工程沒有科學、客觀地掌握水質變化的規律和成因。”胡洪營指出,根據污染程度與治理目標的不同,黑臭水體治理可分為應急治理、水質改善和長效保持三個階段。
只截污、無自凈?
但在源源不斷的資金背后,亦暴露出諸多黑臭水體的治理亂象。如果不及時應對,浩浩蕩蕩數千億投資的黑臭水體整治行動,有可能以失敗告終。
首先,黑臭水體整治的技術路線還一直不明確,目前國內很多官員、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片面強調了控源截污,認為只要100%截污、徹底清淤、不斷升級污水處理廠的排放標準,就可以根本解決城市黑臭水體問題。可能對于長江、黃河這種有長期穩定的清水補給、水體長期流動的天然河流來講是正確的,但城市河道的特點是:多為排洪河道、水源不穩定、流速緩慢或靜止、降雨汛期和干涸期水位落差大,普遍存在自凈力極端低下的問題。污水進入河道后,不但不能逐步自我凈化,即便干凈水源也會逐步惡化,自凈能力為負值,呈現的是“自污”傾向。
這種情況下,無論截污、清淤做得多好,如果不大幅度提升水體自凈能力,扭轉“自污”趨勢,河湖水體就不可能真正治理成功。自凈能力的大幅提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必須要引起足夠重視。控源截污是前提和基礎,這毋庸置疑。但做到100%徹底截污,實際上很困難,將雨水管跟污水管分開,建設不同的兩條管線,工程量非常巨大,尤其在舊城區,要在整個城市地下再建一條管線,全部打通需要大量拆遷,如同重修一套地鐵體系,即使不計成本,也需要10-20年的漫長時間。
因此,也有觀點認為,黑臭水體治理應分兩步走。第一階段是控源截污,包括一部分清淤工作,從源頭治理,這是基礎。但這并不是整個河道治理的唯一內容,也不是全部工作。第二階段,要大幅度提升水體自凈能力。這種自凈能力實際上是建立在以微生物為基礎的生物鏈生態系統上的,這就需要在河道內部建立高效的直接凈化體系,才能夠快速地削減水中的污染物,全面提升水質。
黑臭水體治理是系統工程
但不可否認的是,黑臭水體的治理應按照“外源減排、內源控制、水質凈化、補水活水、生態恢復”的技術路線,科學制定治理方案和遴選適用技術。外源減排和內源控制是基礎與前提,污染源得不到控制,水體黑臭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治理。水質凈化是階段性措施,采取工程手段,借鑒(但不是直接的機械性套用)污水處理技術,對已污染水體進行處理,在水體水質改善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不應定位為長期措施;補水活水和生態恢復是長效保障措施,可以調節水體水力停留時間、改善水動力條件、提高水體自凈能力,是水質長效改善和保持不可缺少的措施。
控源截污主要包括截污納管、雨水徑流控制、直排污水處理和清淤疏浚等,這些措施和污水管道改造/建設、海綿城市建設以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密切關聯,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需要從城市環境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層面統籌解決,以提高成效。
胡洪營強調,在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時,內源控制將成為水體水質保持的關鍵。將底泥中的污染物遷移出水體,減少底泥中的污染物向水體釋放,可快速降低水體內源污染負荷,但僅適用于底泥污染嚴重水體的初期治理。水生植物殘體清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內源控制措施,不容忽視。對于水生植物、季節性落葉和水華藻類等殘體,應盡快進行打撈和清理,避免植物殘體發生腐爛,進一步向水中釋放污染物和消耗水體氧氣。
簡言之,黑臭水體的治理要從“正確、科學理解黑臭水體”開始。需要“科學理解、綜合施策、系統整治、一水一策”,尤其是要事先對黑臭水體成因進行系統、全面分析。黑臭水體的形成除了與水質有直接關系外,還與水體的環境、地理、氣候和水力條件等密切相關,水質治理目標“因水而異,一水一案”。可以說,黑臭水體治理沒有“一招鮮”,也沒有捷徑,需要“綜合拳”、要下“苦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