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大雨過后,城市內澇就成為大家“吐槽”的話題,城市內澇就會形成“城中看海”的尷尬景觀。當雨水退卻后,城市的河流水量急劇變少,地下水位快速下降,水資源短缺現象嚴重,導致城市地表的雨水吸儲能力大大降低。為解決這一情況,近日,承德市出臺《承德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暫行辦法》 (以下簡稱《辦法》 ),提出將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入社會資本,鼓勵社會資本多渠道、多形式參與海綿城市項目建設及運營維護管理,讓城市學會“呼吸”。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應當能夠很好地應對汛期從小到大的各種降雨,同時又能合理地資源化利用雨洪水和維持良好的水文生態環境。”相關專家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按照《辦法》要求,我市將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 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到2030 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辦法》中提出,我市將將按照海綿城市建設標準進行舊城改造。對已建公共建筑有計劃地分年度進行海綿城市改造,鼓勵已建住宅小區、商業區、單位庭院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改造。在城市綠地建設中,我市將更注重生態化設施建設,如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多功能調蓄水體等,并與園林景觀和水體景觀相結合。 《辦法》 還要求,在城市道路、立交、公園綠地、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上,應滿足相關海綿城市技術指標要求。
“海綿城市建設改造是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采取PPP等拓寬投融資渠道,進一步加強排水系統、公共管溝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既注重‘面子’,也重視‘里子’,切實做好以綠化、排水等為主要內容的海綿城市的建設,通過加強城市防災減災能力的建設與提升行動,使‘城市讓人們生活更美好’不再是一句空話。”相關專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