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概念到現實,海綿城市近年都很火。想想那些一遇暴雨就頻頻“看海”的城市窘境,足以理解人們對海綿城市的無限期待。至少從概念上看,海綿城市引發的想象都是好的:城市綠地、濕地等工程,像海綿一樣悄然消納短時間內超過承載力的雨水,還居民一個更宜居的城市環境。不過,日前有媒體報道的“30個海綿城市試點19個城市出現內澇”的消息卻沖擊著這種憧憬。于是有人喊出“步子不妨慢一點”,有人則認為不能以短期現狀來苛求,要“加快推進”。是耶,非耶?又何去何從?
查閱一些業內資料不難發現,圍繞海綿城市的討論此前一直存在。年初一個有關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論壇上,此前已獲海綿城市試點資格的城市住建負責人就表示,對基層而言,無論是金融還是技術、業務水平方面,“在項目初期都很迷茫,不清楚從何處下手”。還有觀察者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把“項目攬下來先拿到中央的資金”作為第一考慮,對后期運作缺乏深入細致的規劃。即便是海綿城市的建設本身,名為“知識分子”的科學類微信公眾號日前以“爭議海綿城市,雨洪治理誰堪大任”為主題,從正反兩個方面總結出諸如“城市海綿概念可行嗎”“綠地可以用來調節徑流嗎”“城市如何保存雨水和充實地下水”“海綿城市能否解決水質污染問題”“建設海綿城市更省錢”等七個焦點爭議,凸顯了很多需要考慮的現實問題。
人們由部分試點城市的內澇引發對海綿城市的擔憂在情理之中,畢竟在此之前一些號稱投入過數億元資金“治水”的城市,其最終成效并不明顯。不過,僅從短期的統計數字出發來下定論,也確實過于武斷。如前文所列舉的,海綿城市建設本就是一個復雜工程,指望短期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恐怕并不現實,須知不僅一項工程建設有一定的工期,而且解決一個城市的內澇問題同時還會涉及水安全、水污染防治、水資源短缺、降低城市硬化鋪裝等方方面面。也正因為如此,有業內專家才提出,海綿城市的核心是要從城市的生態系統服務出發,通過跨尺度構建水生態基礎設施,并結合多類具體技術建設水生態基礎設施,以此來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所以,強調理性地看待海綿城市,首先就應該將其置于城市生態的宏觀視野下,從而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尷尬。
在此基礎之上,海綿城市要達到理想成效,還需要一種跳出流行風潮之外的政策理性。這要求政策制定者在決策時就要深思熟慮、全面權衡。首先,從所在城市的現實規模、生態、財力出發,海綿城市是否一種最優選擇?假使一個城市原本就擁有發達暢通的水系足以實現有效泄洪,那么另投一筆海綿城市建設、改造資金是否劃算?其次,在制定規劃時是否對整個城市生態進行過系統的統籌?假使規劃缺乏法律剛性,主政者總是罔顧城市發展自身規律,肆意妄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綿”恐怕也有限度。再有,對海綿城市的建設成果是否有可靠的政策評價?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樣,錢花出去了卻不問效果,估計到頭來大家依然只能“看海”。愚以為只有想明白諸如此類的追問,才能對海綿城市的復雜性作出真正的回應。
毋庸置疑,海綿城市代表了一種先進的城市生態理念。但必須看到,將理念有效地轉化為現實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忌諱就是將理念絕對化成解決某種問題的唯一之道,由此忽視了問題的整體性、系統性。就海綿城市而言,既需要由其切入看到城市整體生態系統建設的必然性,更需要從決策的角度看到完善相應行政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否則,今天一個概念明年一個說法,到最后不過是變著花樣修修補補,讓公共財政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