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衢州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學習會,邀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邵益生作“海綿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的專題報告。
今年,衢州市被省政府列入首批省級海綿城市試點。中心組學習會指出,要緊緊圍繞建設“浙江生態屏障、現代田園城市、美麗幸福家園”的目標,以推進省級海綿城市試點為契機,切實把海綿城市理念滲透到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各環節、各領域,加快謀劃實施一批海綿道路、海綿公園、海綿學校、海綿建筑等海綿城市項目,讓我們的城市更宜居、更美麗,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衢州將來是一座會‘呼吸’的城市。”記者從市住建局獲悉,日前,該局已編制完成《衢州市海綿城市建設規劃》(簡稱《規劃》)送審稿、《衢州市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送審稿,劃定了海綿城市試點區域——衢州主城區范圍內,東至衢化路,南至物流大道,西至錦西大道,北至杭金衢高速公路,面積約21平方公里。
海綿城市:會“呼吸”的城市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它是實現“從快排、及時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時代跨入到“滲、滯、蓄、凈、用、排”六位一體的綜合排水、生態排水時代的轉變。
2016年,省政府確定衢州市為全省兩個設區市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衢州市計劃從水生態、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水文化五個方面構建海綿城市“八大工程”。目前,花園大道景觀提升工程、衢化西路工程、市民足球場等項目已按海綿城市的要求開工建設。
事實上,取得試點之前,衢州市已開展了海綿城市的探索性研究,嘗試把城市打造成一塊會吸水、蓄水的“海綿”,以告別城市“看海”時代。2015年,衢州市規劃并實施一些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實踐項目,如衢州市西區鹿鳴公園、水亭門保護規劃項目、市區截污納管工程、信安湖(塔底水利樞紐)工程等。
衢州市首個“海綿公園”鹿鳴公園:高密度城市建筑中的“綠洲”
一場大雨過后,西區鹿鳴公園的“容顏”愈發清新蔥蘢,路面沒有積水,久旱后的坑塘和天眼中的雨水充盈了起來,雨水或是滯蓄,或是經過層層滲透、過濾和通過植草溝的凈化,慢排排入石梁溪……作為我市首個“海綿公園”,鹿鳴公園包含了眾多“海綿”元素——原始坑塘、水溝,透水礪石路、硅砂濾水路、條石棧道、濕地沙洲,以及對園內植被進行了補充與梳理,在植被地下鋪裝砂石濾水層。這些原生態元素,營造出了一個會“呼吸”的公園。
鹿鳴公園由著名園林專家、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教授設計,以“城市生態公園”為主導理念。在整個設計建造過程中,公園遵循“最少擾動”原則,石梁溪流、河灘濕地、紅砂裸巖、碧田郁林等生態基底保留完整,形成了自然野趣。
“鹿鳴公園展現了城市特色,體現了人文特征,改善了生態環境,得到了市民好評,也榮獲了不少國際獎項。”市西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9月1日,鹿鳴公園獲得2016年度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綜合設計類榮譽獎,評委會評價道,鹿鳴公園是高密度城市建筑之中的一片“綠洲”,“這個項目可以使人們住在景觀中”。
“鋼筋水泥構建的城市里,鹿鳴公園不僅扮綠、扮美了城市,更是作為一塊‘海綿’減輕了城市排水的壓力,而且對地下水進行了有效補給,生態循環功能調節和利用了起來。”市西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公園綠道皆采用透水性鋪裝,透水礪石路、木頭棧道、硅砂濾水路等,在保障下雨不濕鞋、小雪不打滑、冬天不結冰的情況下,路面底下還采用了蜂窩式多重結構濾水,雨水經過路面過濾后,或匯聚于坑塘,或排入水溝,水質得到了極大改善。同時,公園在建造之初就堅持最少干預的原則,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的景觀塘、蓄水坑及水生植物,并加以整治及梳理,雨水匯聚于坑塘,經水生植物沉淀凈化,逐漸滲透流入生態排水溝,起到了滯蓄、減速的作用。
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雨水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70%以上面積達到目標要求。”根據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要求,《規劃》明確了我市海綿城市的建設目標。
“隨著中心城區的開發建設,農林用地逐漸變為建設用地,不透水地面比例增加,使得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減小,目前市區建成區大多數地塊雨水徑流控制率在40%左右。”市住建局公用處處長汪金根說,城市地表的不斷硬化,使雨水無處滲透、分流,只能通過地下管網排出,單一的排水方式容易導致城市發生內澇。
2011年6月11日,衢州市即遭遇了一次強降水考驗。當天,城區降雨量達218.5毫米,無論最大6小時、最大12小時,還是最大24小時雨量均創1953年以來最高值,河水倒灌造成城區多個小區和路段內澇積水嚴重,城區26個社區中,除了荷西苑、坊門街、縣學街外,其余23個社區有不同程度進水。
防內澇,是建設“海綿城市”的主要目標之一,但不是惟一目標。今年8月,衢州市制定的《衢州市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試行)》討論稿,對衢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目標作了形象描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海綿城市’將為城市生態環境帶來多重效益。”汪金根說,覆蓋衢州市市區60%人口的海綿城市試點區域,首批安排了海綿城市相關項目45個,總投資約125億元,海綿道路、海綿公園、海綿小區、海綿學校、海綿場館、海綿廣場、海綿河岸和海綿濕地等海綿城市“八大工程”大部分將在今年動工,預計2018年完成,建成后將提高城市雨水綜合利用水平、延遲暴雨徑流的峰值5分鐘至15分鐘,為城市在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產生利好影響。
突出衢州特色”:讓“海綿城市”融入和改變市民生活
“結合‘五水共治’和本地氣候,衢州‘海綿城市’突出了自己特色,以凈為主、兼顧排放。”汪金根說,衢州市城區大洪水的主要成因為梅雨、臺風和熱帶風暴引發的暴雨,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5月初到6月底——全年降水量最多、又最集中的時段,比起蓄水、用水,更迫切的是減輕強降雨帶來的城市內澇壓力,以及確保對全省人民做出的“一江清水送下游”承諾。
2017年至2018年,衢州市將投資7.48億元,建設巨化西排濕地、坑西濕地、千塘畈濕地和雞鳴濕地等4個海綿濕地項目。濕地的生態植被、濕地內水循環等措施對工業尾水、城市排水等起到凈化作用,同時,也能為城市打造新的休閑景觀帶。西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海綿城市”建設中,西區突出了綠色生態理念。“西區在開發建設中,不斷完善排水系統,提高綠地覆蓋率,雨水得以滲透地下或分流入河,地面積水有所減少。納入大量‘海綿城市’理念,比如多利用坑塘等自然地形,把盛水的‘碗’留著,或者在公園里特意做了一些植草溝,以保持水土和凈化水質。”同時,在道路改造提升、學校建設等項目建設中也融入“海綿”元素,將開工建設的市第四實驗學校采用了大量“海綿”技術,約占校園總面積五分之一的屋頂將預留儲水設備,走廊陽臺等地設置植物種植容器,發展立體綠化,校園內道路采用透水混凝土,廣場鋪裝使用透水地磚,通過這些手段讓“海綿城市”理念更好地融入和改變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