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全面消除我市城鎮建成區黑臭水體硬仗,呼應的是廣大城鄉居民切實改善身邊水環境的意愿和心聲, 著眼的是蘇州生態環境的質的提升。必須立足標本兼治,保障水安全、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生態、彰顯水文化。
防治水污染,蘇州又將打一場硬仗!
從今年起用5年左右時間,全面消除我市城鎮建成區黑臭水體。其中,到2018年,蘇州各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到2020年,蘇州各鎮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這是11月4日市政府向廣大百姓做出的莊嚴承諾。
江南水鄉、東方水城。水之于蘇州,不僅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更是貫穿2500多年歷史人文的脈絡。作為江南水鄉文化的重要支脈,蘇州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和集大成者,其中,蘇州的水功不可沒,不僅給城市帶來了河街并行的獨特格局、“小橋、流水、人家”的精致景觀,還帶來了水陸通衢、萬商云集的繁榮盛景。
水污染防治一直是蘇州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蘇州不惜重金,向水中“砸”錢,以改善水環境基礎條件為目標,以工程項目為抓手,不斷加大治水力度、探索治水途徑,打出了一套又一套水污染防治“組合拳”。立足大面,防控太湖流域水污染。“十五”時期列入國家、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計劃中的71項工程項目,蘇州實際完成投資額達62.6億元。“十一五”“十二五”時期繼續加碼,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蘇州在推進太湖流域治理重點工程項目方面,累計投入176.1億元,實施治理重點工程1764個,為太湖水環境質量改善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突出重點,治理蘇州城區河道水污染,是蘇州治水的另一場攻堅戰。在總投資26億元的蘇州市區水資源綜合治理工程的基礎上,2012年蘇州推出了“三年提升古城區水質”工程,并探索出了包括“截污、清淤、活水、保潔”等等在內的一整套有效的辦法,基本消除了城區河道黑臭現象。穿行在姑蘇縱橫水巷中的“水上巴士”,終于重新成為深受中外游客歡迎的、叫得響的旅游品牌。
“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這場全面消除我市城鎮建成區黑臭水體硬仗,呼應的是廣大城鄉居民切實改善身邊水環境的意愿和心聲,著眼的是蘇州生態環境的質的提升。因此,應當從蘇州水利現代化的高度,立足標本兼治,多維度統籌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文化,保障水安全、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生態、彰顯水文化。一方面,要著力抓住截污控污這個關鍵,不做表面文章,不圖一時好看;另一方面,要從理順和完善水系入手,打通“斷頭河”“斷頭浜”,確保水暢其流。同時,通過“會呼吸的駁岸”等多種生態手段,修復河道的自凈功能。
擦亮江南魚米之鄉這塊金字招牌,關系到城市品質的提升,更關系到百姓的宜居環境質量。社會各方務必凝心聚力,打贏消除城鎮建成區黑臭水體這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