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侖是全省最重要的臨港產業集聚區,由于產業結構及區位特點,面臨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外來人口眾多、水資源相對緊缺等不少水環境治理難題。
早在2011年,北侖率先開始治水,累計投入近50億元,大力實施內河水質綜合治理,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效。2014年省委做出“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決策后,北侖主動調整進入新常態,打出了一套以“五水共治”為突破口的轉型升級組合拳。

探訪母親河
多劑“藥方”齊發力,見證北侖三年治水轉型史,全區率先消滅臭河、黑河、垃圾河,劣Ⅴ類水體消減了20%,水體功能區達標率近50%,區域內“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初步展現,治水工作贏得了省市各級領導肯定和群眾普遍認可,成為全省首批“清三河”達標縣(區)之一。
如今,水清景美,碧波蕩漾;水過之處,皆是風景。在三年鐵腕治水堅持下,清澈河水和生態河岸一起,串聯起江南的“詩意家園”。
從北侖中心城區出發,沿著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大約近半小時的車程,一個秀美的小山村———大碶街道共同村展現在眼前。溪水清澈,魚兒潛游,沒有一絲污水的痕跡。“村里277戶村民,絕大多數生活污水都納管處理,以前污水橫流的現象一去不復返了。”村主任陳國明說。

北侖中心城區一景
北侖將高水準謀劃作為實現治水新藍圖的先決條件,在制定內河水質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基礎上,完善污水管網建設和改造規劃、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餐飲業整治實施方案、河網水系溝通規劃及中水利用規劃等,全力抓好畜禽養殖業整治及河道“三清”,在城鎮及城中村因地制宜確定截污納管和沿河治理模式,確保污水不落河。
目前,北侖覆蓋全區城鎮的636公里污水主管網骨架基本形成,管網覆蓋率和污水處理能力居全省前列;入河排污口得到有效整治,2011以來共堵截納管改造入河排污口850余個,260余家工業企業完成雨污分流整改,90家工業企業、30家大型餐飲企業取得排水許可;投入1.3億元完成20個工業園區污水改造工程;全區54個人口集聚城鎮及城中村已有46個完成截污納管工程,覆蓋率達到85%;投入2.5億元完成73個老小區改造,并同步改造完成直排河道的雨污水管道;共拆除涉水違章219處計53.5萬平方米……
精細截污,開展“最后50米”納管工作。圍繞“污水不落河、不落地”目標,北侖完善城鎮污水支管管網建設及截污工程,確保污水管網全覆蓋。該區將沿河污染源排查列為日常性工作,根據排查中發現的問題,對附近已經鋪設好主管的工業企業、餐飲服務業,實施截流工程,將污水接入主管;對城鎮及工業區塊、中心城區城中村、住宅小區的污水治理,由設計單位共同參與做好方案的設計工作,將項目排入年度沿河截污和城鎮截污工程;對老小區則實施雨污分流改造模式,共改造老小區73個,并同步改造完成直排河道的雨污水管道;對沒有條件雨污分流的城中村、拆遷安置區、外來人員集中居住區及部分老小區進行雨污截流,就近接入排污管網;對于其他主管網附近未納管的污水,列入“最后50米”截污納管工程計劃,將沒有條件雨污分流的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全部接入排污管網。
治水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截污納管、河道清淤等一系列動作后,北侖開始從單一的工程治水向水生態整體修復轉變,探索科學生態治水新模式。
泰山路南河位于泰山路與中河路交界處,河道水體交換不足,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之前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等,河水富營養化嚴重,部分水域常年會爆發藍綠藻。然而這樣的景象現在再也看不見了,如今的泰山河南河水域水體透明度在1.5米以上,水體清澈,水草碧蔭。
2015年至今,北侖投入800萬元將中河3條支河定向河、泰山路南河、巖西連河作為試點河道,首次嘗試水生生態系統重構為核心的河道水質提升與生態修復工程,城中河道水質得到了明顯提升;對中河329國道至泰山路段和中河四明山路支河啟動水生態修復工程。

春曉堰潭水環境
流水不腐。水體流動性差,很容易導致部分河道發黑發臭,對此,該區借“外力”巧用再生水,讓河水“動起來”,以形成良好的水循環。通過在巖泰水系、小浹江水系等主要水系放養魚苗,維護水體生態平衡;實行“人工生態浮島技術”,以小浹江、東泰河、中河為主,利用水生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吸收、消化、分解水中污染物,實現“富營養水體”生態治理,提高水體自凈能力,恢復河道自然生態功能。據統計,目前該區已人工種植“水生植物”8.5萬平方米。
北侖摒棄傳統鋼筋水泥修筑岸、堤的方式,采用全植被護坡護岸的生態治理方式,重構河道生態系統。目前,已建造完成280萬平方米的植物緩坡,搭建8處親水平臺,帶狀河道綠化成為市民生態休閑區;積極與寧波大學、中科院城環站、上海海洋大學、河海大學等多家科研技術單位合作,就河岸植被生態系統修復、生態處理改造等問題,開展多方位技術攻關和方案研究。
近年來,結合轉型升級需求和區域實際,為高標準、高成效推進“五水共治”工作,北侖區充分調動科技力量,通過強化科技創新平臺、項目和人才支撐,全面推進“科技治水”。
搭建治水創新平臺。2011年,北侖區引進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成立中科院寧波城市環境觀測研究站,全面啟動關于大氣、水、土壤等環境問題的觀測研究,并開展了“水體有機污染物檢測技術開發”“開發基于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分散式廢水處理系統”等治水課題研究。同時圍繞“治水”專項,該站還啟動了梅山水道水質環境跟蹤分析評價工作和寧波市水質研究工作,為推進區域科技治水提供基礎研究和數據支撐。
北侖充分引導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快推進“五水共治”領域科研攻關、治水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示范。2015年7月以來,圍繞“五水共治”、美麗北侖建設等5個主題,北侖區與市科技局建立全市首個科技工作會商合作機制,并以此為依托,聯合寧波大學、中科院寧波城市環境觀測研究站等院校科研機構,以瑞巖社區蘆江流域為示范點,研究編制了《村鎮生態化治理及社區可持續發展研究集成示范》,獲批生態省建設目標責任制考核重大科技項目、市級重大科技支撐項目,并被推薦到國家科技部。目前該項目5個子課題已全面啟動。今年該區將重點就廬江流域綠色建筑建設、生態園林建設、生態水系建設及污水治理、低碳能源開發、垃圾資源化利用及無害化管理等開展研究。近三年來共組織實施水和土壤污染監測、預警與防治技術,大氣、節能、節水等領域市級以上科技項目30余項。
集聚治水創新人才。為進一步滿足服務“五水共治”人才需求,北侖區通過項目開發、課題研究、結對指導等形式,就治水轉型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借智”涉水專家和創業創新人才。近年來北侖累計邀請寧波大學等高校院所科技特派員10余名,幫助區內小門村、牌門村等實施污水垃圾及綠化工程和河道生化處理,并成功創建為市級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村鎮;針對性加大治水人才引進和培育,依托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科技創業園、智能裝備研發園等創業創新平臺,引進涉水、土壤、大氣、環境材料等領域高層次人才及專家30多人,其中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省千人計劃1人、中科院“百人計劃”1人、寧波市創新團隊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