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調中心與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在西寧市召開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地下水資源與可持續利用研討會。會議透露,圍繞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水資源需求及地下水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開展的《柴達木盆地重點地區1∶5萬水文地質調查》項目,圈定了28處地下水富集區,年可采資源量達13.2億立方米,為循環經濟試驗區提供了地下水資源保障。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是國家首批13個循環經濟試驗區之一,規劃了格爾木、德令哈、烏蘭、大柴旦四大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及其與之配套的資源開發與加工基地。根據規劃,試驗區近期的水資源需求達每年11.47億立方米,到2020年將超過12億立方米。但試驗區地處內陸盆地,干旱少雨,區內水資源時空分布極為不均,規劃建設的許多工業園和資源開發加工基地缺少可靠穩定的水源保障。對此,中國地質調查局于2010年啟動實施《柴達木盆地重點地區1∶5萬水文地質調查》計劃項目。截至2015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投入1.23億元,帶動青海省、州、市(縣)三級政府跟進投入約1億元,開展了水源地勘查、地下水位上升災害勘查和區域供水水文地質勘查,形成了中央公益性調查先行、地方公益性和商業性投入跟進、快速轉化成果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地質工作新模式。
地調局西安中心組織了青海三大水工環專業隊伍和國內知名科研院所共14家單位,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士等國的水文地質學家共900余名工程技術人員開展了調查研究和技術攻關。歷時6年,項目組完成1∶5萬水文地質調查1.2萬平方千米,基本查清了試驗區內重點地區地下水的賦存分布規律與補徑排條件,圈定了7處特大型、5處大型、13處中型和3處小型地下水富集區,可采資源總量達每年13.2億立方米。其中,7處特大型地下水富水區開采資源總量達每天292萬立方米,均具有建設巨型供水基地的潛能,可為格爾木、德令哈、大柴旦3個循環經濟園區,以及都蘭—諾木洪特色農業、花土溝—茫崖油氣與鹽化工等兩個資源開發基地提供水資源保障。
項目填繪了32幅1∶5萬水文地質圖、2幅1∶20萬基礎水文地質圖,初步建立了柴達木盆地主要流域的地下水動態監測網,為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開發利用地下水及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最新的基礎水文地質資料;實施的79眼探采結合井,提供了可滿足40萬人安全飲水的供水水源,一批村社和特色農業合作社依托水源井重新調整了產業布局,為四省連片藏區中海西地區農牧民脫貧致富提供了水資源支撐。
項目組通過調查評價提出,為保障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水資源供給,需充分發揮地表水、地下水各自優勢,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科學利用。在水系發達、地下水位埋深較大與供水保障率要求不高的山前戈壁礫石帶用水,以及季節性強的農業灌溉和綠化用水,適宜采用地表水;在地表水缺乏、植被荒蕪的盆地西部地區,地下水位上升災害明顯的地區,以及水保障率要求高的城鎮和生產用水,適宜采用地下水;鹽化工生產用水應盡可能節約和保護淡水,建議采用鹽堿區的地下微咸水、咸水甚至鹽水、低礦化鹵水作為供水水源。
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青海省發改委、環保廳、國土資源廳、地質調查局、水文局、環境地質勘查局、地礦局水工環地勘單位以及海西州政府、國土資源局,格爾木水利局,長安大學等單位的專家、項目負責人、技術人員等,圍繞促進項目成果轉化應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推動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等進行了研討。會議特邀青海省地質調查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青海省“十三五”水工環工作需求及調查工作部署,以推進項目進一步對接地方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