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進京近兩年,城區自來水中的南水比例已經超過7成,1100萬市民喝上了南水。日前,記者來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京段最重要的調節池——大寧調壓池,看看南水的“體檢”過程。
房山長陽大寧村北,一泓圓形池水清澈透亮,這里就是大寧調壓池,它是南水進京后、進入水廠前最重要的中轉點。市南水水質監測中心的3位工作人員正拎著一根吊索取水,對大寧調壓池內的南水進行每周一次的檢測。“這些水樣要進行最嚴格的地表水國標檢測,總共109項指標。”工作人員王曉雨把清澈的水樣分別注入8個玻璃瓶后,立即送往實驗室。
在南水進京后的輸水線上,這樣的監測點總共設置了13處。每個點位都會采用多種手段檢測水質,實驗室檢測僅僅是其中一種。
去年,這13處監測點中又有3處增設了自動監測站,分別位于惠南莊泵站、大寧調壓池和團城湖三處重要的工程節點。把自動監測儀沒入南水中,僅僅兩分鐘后,數據線連著的顯示屏上就會出現水溫、電導率、溶解氧、濁度和pH值五項常規參數,每小時向水質中心傳一次數據。自動監測站常年有8位值班人員,倒班盯水質,24小時不離人。一旦數據有稍大的變化,他們就立即帶上裝備趕往取水點,進行人工復檢。
“自動監測站勝在速度快,但數據受擾動稍大,比如一條魚游過去,就有可能導致參數波動。”王曉雨說,為了保證水質,值班人員不得不草木皆兵。實驗室檢測和自動監測站在精度、速度上實現了優勢互補。
大寧調壓池和團城湖還設置了生物預警措施,請來青鳉魚為南水“放哨”。在大寧管理處的水質監測室里,記者看到了這種大名鼎鼎的醫學用魚,它全身透明,長約2厘米,三條一組,總共8組24條,正在盛滿南水的透明玻璃管中自由游動。
“這魚是中科院專門培養的,往上數三代,都生活在無污染的水里。”大寧管理處主任周文軍介紹說,青鳉魚對水質極為敏感,稍有污染它們就會焦躁得亂竄。透明玻璃管外有微型傳感器跟蹤拍攝,并通過三維數據傳到計算機里進行分析。如果小魚游動的路線異常,儀器就會報警,啟動人工復檢。為防止青鳉魚漸漸對南水產生“抗體”,每半個月還會更換一批。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京段,設置了入京、入城、入廠的“三道防線”。不論哪種檢測手段發現來水異常,都將立即切斷水源,保障本市供水安全。
南水在自來水廠處理后,經由管網輸送到千家萬戶。這個過程中的檢測是否也同樣嚴格呢?
市自來水集團發言人梁麗介紹說,春夏秋三季,來自長江的南水藻類含量高,冬季寒冷,低水溫增加了沉淀環節的處理難度,市自來水集團都會根據季節隨時調整制水工藝。2014年,在原本自來水管網終端監測點的基礎上,又專門針對南水水質增設了161個監測點,覆蓋3500多個居民小區。市自來水集團的200名職工組成100個小組,采取死看死守的方式,每天檢測2次水質濁度、電導率等指標,主要防止“水黃”現象。
“近兩年時間,南水水質一直保持在地表二類,也就是高于飲用水的標準。請市民放心!”市南水北調辦相關負責人說。